「得了癌症,是不是就沒希望了?」這是許多病人聽到診斷後腦中第一個浮現的念頭。但少數同時擁有放射治療與化學治療雙重專科執照的癌症醫師季匡華,在其著作《自己的癌症自己救》中指出,預後好壞其實可以初步自我判斷,而這將直接影響是否適合接受積極治療。他分享四個簡單的指標,可以幫助判斷病人體內的自癒力強弱:體能狀態好不好、血液中淋巴球比例是否夠高、發炎指數是否偏低,以及營養狀況是否良好。
癌症讓人有時間面對人生,也要把握問對問題的機會
與突發的心臟病或意外不同,癌症通常不會讓人猝不及防地離開,反而能讓病人有時間與自己、與家人好好對話。因此,一開始知道自己罹癌時,即使感到震驚,也請先試著讓自己冷靜下來,盡可能了解病情的真實情況。應詢問醫師以下幾點:
01.是怎麼確診的?是否需要第二次確認?
02.得的是什麼癌?分期大約是第幾期?情況有多嚴重?
03.醫師建議的治療目標是什麼?是否以治癒為主?為什麼這樣安排?
此外,建議回家與家人討論,也可上網查詢較新的醫療資訊,了解替代方法或相關資源。尋找經驗豐富且願意與你討論的醫師更為重要,特別是在初期確診階段。即使無法開刀,也不代表無法治癒;即使是第四期,也有可能治療得宜、長期控制。
若醫師一聽你想問第二意見就表現出不悅,或直接說「活不久了」,通常不太適合溝通。能夠提供聯絡方式、參與臨床試驗的醫師通常在醫療圈內地位較高,也較值得諮詢。
癌症分期常被誤解,其實不是末日判決
目前主流的癌症分期是由美國癌症聯合委員會(AJCC)制定的 TNM 分期法。簡單說,就是分別看腫瘤本身(T)、淋巴轉移(N)以及遠端轉移(M)的情況,來決定整體分期。
像是第0期或第I期的預後通常最好,第IV期則預後最差。但實際情況更為複雜,因為有些癌症即使到了第IV期,仍有機會治癒或長期控制。例如頭頸癌中的IVA與IVB,仍有許多成功治療的案例。


體能評估能幫助你判斷能不能積極治療
是否能進行積極的治療,關鍵在於病人的「體能狀態」。臨床常用的ECOG PS評分,由0分到4分,數字越小表示體力越好。
0分:活動正常,無症狀
1分:有症狀,但不影響日常生活
2分:需要躺床休息一部分時間,但可自理
3分:大部分時間臥床,只能簡單照顧自己
4分:完全臥床,無法自理
一般來說,只有在2分以下,才會考慮積極的治癒性治療。除此之外,血液中淋巴球比例若低於10%,中性球和淋巴球的比值大於5,或是發炎指數(CRP)與白蛋白比值高於0.3,都是預後不佳的警訊。
營養與發炎狀況,也是關鍵指標
預後不只看腫瘤本身,營養狀況與身體是否慢性發炎也影響很大。像是白蛋白、淋巴球的數值必須一起看,不能只單看其中一項。對於肝癌病人,還需額外考慮肝功能。BCLC分期中除了體能評估,也納入Child-Pugh評分,根據白蛋白、黃疸、凝血功能、腹水和肝性腦病變進行計分。分數越高,肝功能越差,C級的一年存活率只有約45%。另有一種較簡單的評估方法為ALBI分數,只看白蛋白與膽紅素兩項數值。兩種方式都能在網路上找到對應的線上計算工具,但需注意單位的換算。
若發現惡化快,治療策略就得跟上
有些癌症進展非常快,像是短時間內原發部位快速變大,或剛治療完馬上出現轉移,這類情況代表惡性度高,預後較差,需要及早調整治療方向。即使是相同癌別、相同分期,不同病人的病程仍可能不同。季匡華提醒,若能保持樂觀,並與醫師持續溝通,仍有很大的可能性創造超出平均的存活期。
七個指標,幫助你判斷預後好壞
最後,他提供七個經驗法則:
01.癌症是否已經到IIIB至IV期
02.癌細胞的病理惡性程度
03.病人的體能與身體狀況
04.是否合併其他疾病
05.是否能正常進食
06.是否常感到疲憊或有精神不振
07.是否容易喘不過氣
「統計數字只是參考,平均存活期只是平均,不能代表每一個人。」他提醒,醫師口中的「大約活多久」,其實準確率並不高。癌症不是絕症,錯誤的認知才是最大殺手。掌握基本判斷原則、理解自己的狀況、尋求值得信任的醫療團隊,是走向康復的第一步。
此篇文章最開始出處為: 自己的癌症自己救》你真的了解自己的癌症嗎?醫師揭7大關鍵,即使「第四期」也不代表沒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