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

「Ilisin no Fakong」重要民俗授證 貓公部落文化傳承獲國家肯定

記者徐庭揚/花蓮報導

文化部於去年9月11日正式公告,將阿美族貓公部落的祭儀「Ilisin no Fakong」登錄為我國重要民俗,並認定「Fakong貓公部落」為保存者。9日適逢部落舉辦娛靈祭,文化部政務次長李靜慧代表部長李遠,親赴現場頒授登錄認定證書,由部落頭目高金萬代表接受。此項登錄使「Ilisin no Fakong」成為全國第24項重要民俗中,第6項原住民族重要民俗,象徵原民文化的深厚底蘊與持續發聲。

Fakong 貓公部落是豐濱鄉古老的阿美族聚落之一,完整保有傳統年齡階級制度、祭儀、禁忌與樂舞文化,自創立以來每年8月5日至10日舉行「Ilisin no Fakong」,包括迎靈、娛靈、送靈等儀式,從未間斷。該祭典於2014年登錄為花蓮縣民俗類無形文化資產,今年更獲文化部認定為國家重要民俗,成為保存最完整的臺灣原住民族祭儀之一。

文化部政務次長李靜慧表示,全臺目前已登錄民族文化資產24項,「Ilisin no Fakong」是第6項原住民族重要民俗。「Fakong」意指「文殊蘭」,象徵阿美族祖先遷徙至此時所見遍地植物的景象,也代表堅韌不拔的生命力;「Ilisin」則是阿美族感謝祖靈、慶祝豐收的重要祭儀。貓公部落的文化傳承不僅吸引青年返鄉參與,更讓他們在儀式中承擔角色、延續記憶。文化資產局將持續記錄、保存並推廣阿美族與貓公部落的文化,讓這份美好世代延續。

花蓮縣長徐榛蔚也出席致詞表示,Ilisin承載頭目與族人一代代的堅持,如今終獲國家肯定,感謝修訂《文化資產保存法》的委員,也感謝每位守護文化的族人。因為有大家,我們的文化才能走向世界,讓世界看見台灣、看見花蓮、看見貓公。

頭目高金萬則分享,今年祭典前夕,有38位青年勇士依循祖先足跡前往傳統聖地,重現祖先行跡並祈求好天氣。祭典期間更吸引超過1500位青年返鄉,展現文化的凝聚力與感召力。「雖然我已85歲,但精神仍在,只要能與文化一同成長,就是我的榮耀。」他並期盼縣府與官員每年都能來豐濱共襄盛舉。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自2019年起,委託國立政治大學原民中心團隊執行「原住民族重要民俗文化資產輔助培力計畫」。在訪查與說明會過程中,貓公部落展現積極保存祭典文化的意志,並發揚包括陶杯製作、自釀酒等傳統技藝。祭歌與祭詞是Ilisin的重要元素,承載族人對祖靈的崇敬,以及族群起源與遷徙的知識。

此篇文章最開始出處為: 「Ilisin no Fakong」重要民俗授證 貓公部落文化傳承獲國家肯定

Related Posts

1 of 2,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