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傳媒/記者李祖東報導】
2025年適逢第二次世界大戰終結80週年,高雄市電影館特別策劃「歷史裂縫中的台灣與世界—終戰80紀念」系列放映活動,精選四部聚焦戰爭餘波與臺灣歷史記憶的作品:《稻草人》(台語版)、《由島至島》、《聽海湧》與《野番茄》,將於8月15日至17日為期三天的主題放映,由台灣島嶼連結至南洋記憶,伴隨殘酷戰爭的傷痛與身分錯位,追溯戰後政權移轉、以及白色恐怖後的轉型正義,看見歷史縫隙中的台灣與世界,並紀念永遠銘記和平意義的此刻。為回應這段歷史的多重面向,高雄電影館也安排多場映後交流,包括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由島至島》導演廖克發將透過線上形式與觀眾進行對談、《聽海湧》導演孫介珩與資深剪輯師高鳴晟將親臨現場與觀眾交流。
這四部作品勾勒出一張橫跨地理與時間的記憶地圖,呈現戰後臺灣多元而複雜的文化樣貌。其中榮獲1987年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及最佳原著劇本三項大獎的《稻草人》(台語版),是王童導演「台灣近代史三部曲」的首部曲。影片以幽默諷刺的手法,描繪二戰末期臺灣農村在殖民壓迫與軍事徵用下的荒謬生活。故事聚焦兩位佃農兄弟阿發與闊嘴,從日軍徵收農產、土地被徵用,到誤將未爆彈視為「天公的禮物」,展開一連串寓意深遠的荒謬情節。導演巧妙結合西洋與中式喪葬音樂,呈現殖民文化的錯位與民間幽默反抗,深刻映照戰爭如何介入日常生命,並影響臺灣社會的集體心靈,化悲歌為荒謬喜劇,道出臺灣底層小人物的心聲。
隨著視野的拓展,曾獲台北電影節百萬首獎的《由島至島》採取跨國視角,廖克發導演身為馬來西亞華人,不以任何單一地區的本位立場出發,而是試圖穿越地理疆界與國族身份的侷限,重新凝視戰爭與殖民所留下的歷史痕跡與人性困境。影片串連臺灣、馬來西亞與新加坡等地的戰爭記憶,透過訪談臺籍日本兵、戰地營後代、屠殺倖存者與受難者家屬,逐層剝開殖民統治與軍事壓迫下的人性困境。本片不僅聚焦臺灣人在二戰中的角色,更挑戰歷史中受害者與加害者的二元劃分,深刻探問人在極端環境中為生存所做的道德抉擇。導演以細膩的人本視角凝視歷史現場,不為正義定義,也不為惡行辯護,提醒觀眾在面對歷史與當代時,須謹慎保持人性與反思。
而同樣由廖克發導演的作品《野番茄》,聚焦高雄作為日治時期重要軍事據點與戰後政治鎮壓現場的城市傷痕,導演走訪台籍日本兵、雄中自衛隊成員與二二八受難者家屬,在平靜的日常中尋回被噤聲的記憶。從被迫參戰到失親承重,他們低聲述說個體經歷下的歷史陰影。鏡頭凝視散落城市角落的軍事遺址,見證青春與創傷的遺痕。片名「野番茄」來自一段受訪者童年記憶——她年幼時陪母親祭拜因二二八事件喪生的父親,卻不明白母親的淚水,只顧著撿拾墓園旁的野番茄來吃。這段看似與歷史無涉的私人回憶,卻蘊藏著對親人早逝的誤解、與成長後的愧疚,也象徵著歷史創傷如何在日常中悄然留下痕跡。導演以「野番茄」作為片名,正是指向這樣一種頑強而脆弱的生命力——它從被忽視的土地裡默默長出,在沉默與創痛中綻放,成為對抗遺忘的微光。
作為臺灣首部聚焦「臺籍戰俘監視員」的二戰歷史影集,《聽海湧》從北婆羅洲戰俘營出發,揭開一段長期被忽視的歷史記憶。劇中描繪三位台籍士兵在殖民體制與國族認同的夾縫中掙扎求存,從戰場到法庭,他們的命運隨國際局勢浮沉,最終淪為無人援引的歷史孤兒。本劇重構臺灣人在戰爭中的特殊處境,深刻探問忠誠、認同與生存之間的灰色地帶。面對日軍、中華民國與盟軍等多重權力交織,《聽海湧》如一則冷靜卻飽含情感的國族寓言,道出臺灣身處歷史與地緣政治夾縫中的矛盾與糾葛,也拋出關於戰爭責任與歷史書寫的複雜提問,引領觀眾重新思索我們與歷史的關係。
邀請觀眾從多元視角重新觀看臺灣與世界的戰爭記憶,理解歷史如何在當代持續發酵,塑造我們所身處的社會與文化。這不僅是對過去的回望,更是一場促進社會集體對話與深度反思的契機。戰爭的餘波仍在、歷史的傷痕未癒,而影像藝術,正是連結歷史與當下、個人與集體的重要橋樑。誠摯邀請觀眾走進戲院,一起凝視歷史的斷裂與縫合,感受那些未被遺忘的記憶與人性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