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重塑全球貿易秩序,4月初行政院長卓榮泰自信滿滿要國人安心睡,一覺醒來被32%的稅率嚇呆。四個月的談判過程中,對內諱莫如深。期間宣稱台灣擠入第一輪之列,卻最晚被公布,成績還是亞洲競爭國家之末。更可怕的是,當外界聚焦日本驚覺15%是疊加,一轉過頭才發現,台灣不僅20%高於日韓,而且也是疊加計算。此時,賴政府沒有日本爭取豁免的勇氣,卻砲轟民眾搞不清楚狀況。台美關稅風暴,不只是數字的衝擊,產業的試煉,更揭露了賴政府對外的軟弱與對內的傲慢。
從談判開始到結果揭曉,賴政府的作法即典型的「黑箱」作業。號稱台灣擠入第一輪談判,卻最晚公布結果,且公布後才發現,台灣在亞洲競爭對手中成績墊底。當日本驚覺15%是疊加後,日本舉國憤怒、官員立刻飛赴華府爭取豁免,最後成功爭到「封頂價」;台灣則是在外界追問下,卻由立委嗆聲4月已經說明,是社會集體忽視或失憶。對照日本,賴政府非但沒有進一步與美方交涉,反而轉頭譏笑質疑者「不懂裝懂」,擺出一副「我早就說過」的官僚嘴臉。
更荒謬的是,對等關稅7日上路,經濟部貿易署8日才被上級要求出來說明,等於讓產業與民眾在關稅生效後才知道真相。這種處理模式,既是資訊透明的失敗,更是談判責任的逃避。前退輔會副主委李文忠就批評,政府拒絕在談判期間對立法院報告,理由竟是「簽了保密條款」。作家楊照也直言,這種攸關台灣產業命脈的重大議題,政府態度竟如此輕率,不啻對民眾的經濟前景視若無睹。
對比日本談判代表赤澤亮,在發現美方違反口頭協議後立刻抗議、最終獲得關稅退還與封頂保障,台灣的經貿團隊完全沒有展現出類似的談判魄力。工具機、模具、食品、塑橡膠、自行車等出口產業,在「原有最惠國稅率 + 20%對等關稅」的公式下,直接面臨雙重夾殺。勞動部統計顯示,無薪假人數從4月的1,682人激增到7月底的3,441人,顯示衝擊已經不是預測,而是正在發生的現實。
然而,賴政府沒有把民怨化為談判籌碼,反而習慣性地將槍口對準國內,對美屈膝、對內兇悍。民進黨立院幹事長吳思瑤甚至反嗆,關稅疊加是早在4月就說明過的事,在野黨的批評是「以為撿到槍」。這種語氣,顯示的是權力對民意的蔑視。彷彿資訊只要「藏在新聞稿某段落」就算公開,人民沒看懂聽懂就是自己的錯。試問,如果4月的記者會就是結論,這四個月來政府在幹嘛?
川普政府對等關稅的本質,是美國用經濟霸權逼迫各國讓步。這是一場必須結合產業共識、國會監督與外交斡旋的硬仗,日本能談到封頂價,歐盟能免於疊加,不會是因為美國特別仁慈,而是因為對手懂得用國內民氣等各種資源支撐外交談判。反觀台灣,賴政府不僅無視產業焦慮,還熱衷於用政治口水回擊在野黨,把經貿談判降格為政黨廝殺的背景。
面對全球貿易戰的浪潮,一個成熟的政府應該清楚,對外談判的底氣來自國內團結;對美國退讓的每一步,都是對國內產業的打擊。賴政府若繼續在資訊封鎖與責任切割中自我安慰,不僅輸掉關稅,恐怕也將失去民意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