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政府上任僅一年三個月,本應是休養生息、穩健施政的黃金期,賴清德總統卻選擇將政治資本投入權力鬥爭,點燃全國性的大罷免戰火。726大罷免以25比0潰敗收場,已是一次民意的沉重警告;然而823第二回合,他依舊執迷不悟,彷彿困獸之鬥,硬要在泥沼中再陷一層。
最新的《TVBS》與台灣民意基金會民調同樣顯示,賴的施政不滿意度已高於滿意度,而且連民進黨的四成基本盤都守不住。強調自己「燒成灰還是綠的」台灣民意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直言,這是「雪崩式下滑」,甚至連民進黨鐵票區、寬容滋養賴清德的台南,賴的支持度也驚見倒掛。分析指出,30至39歲的太陽花世代,曾是民進黨最堅實的年輕票源,如今滿意度亦僅剩兩成,流失速度之快,恐將動搖綠營根基。
多項民調均指向相同的結果,數字不難理解,原因其實也不難推究,就怕當權者不願正視,繼續沉迷在同溫層的虛幻裡。首先,大罷免本身是政治資源與社會能量的消耗戰,創全球首例的無差別大罷免,對中間選民來說,怎麼看都不對勁。726綠營慘敗後,823再戰幾乎註定是政治自殺,民眾反感的不是立場,而是這種罔顧施政、沉迷鬥爭的執拗。僅一個月內,不贊成大罷免的人數激增260萬,823恐再現「7比0」的完封羞辱。
其次,在內政與外交上,賴政府幾乎全線失守。美國加徵台灣20%關稅雖說是「暫時性」,但未見鬆動跡象,而且是疊加在原有稅率之上,企業的實際負擔恐高達25%至30%,遠高於日韓。對於以出口為命脈、GDP六成依靠國際市場的台灣而言,無疑是沉重打擊,保守估計將造成4.2萬人減薪或失業。賴政府談判過程對內保密到家,業界毫無準備空間,揭曉後才發現是「賣台」與「窮台」的雙重打擊。
災害應對更是重創賴政府形象。丹娜絲颱風肆虐南部,賴清德卻以「不能什麼事都靠政府」推卸責任,災民怨氣難平。民進黨執政擘劃的數千億防災工程一擊即潰,光電業者破壞嘉南平原農地,背後更牽扯綠營政商關係,讓人懷疑治理是否已被派系利益綁架。
更嚴重的是,賴政府在司法運用上,被指選擇性執法,對政敵痛下重手。柯文哲遭求刑28年半、收押禁見近一年,雖未定罪,卻在輿論場上引發反彈。對外軟弱、對內強硬的反差,使賴政府的形象由「抗中保台」的領袖,轉為「迫害政敵」的象徵。
政治學中有「跛腳鴨效應」,當執政者喪失民意基礎,政治影響力將快速下滑,甚至提前癱瘓。賴清德如今面臨的,正是任期未過半卻被視為「提前跛腳」的危機。前立委邱毅預言,若823再敗,賴的滿意度恐跌破二成,黨內派系很可能趁勢反撲,提前終結他的總統生涯。
民意要的不是口號,不是鬥爭,而是安定、繁榮、和平。當主流選民和中間票倉紛紛背離,執政者怎能把寶貴的政治時間繼續浪費在不必要的對立上?賴清德若不懸崖勒馬猶作困獸之鬥,恐怕不只讓自己提前跛腳,也將把整個民進黨拖入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