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媒體

颱風期間 海保署持續監控擱淺船舶 落實污染防治確保海洋環境

【今傳媒/記者李祖東報導】
「楊柳」颱風來襲,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持續針對去年及今年初擱淺的6艘尚未完成移除的船舶進行污染監控作業,並要求海事公司落實污染防治措施,航港局亦要求廠商做好防颱措施,相關廠商也落實防颱作為。監測期間如發現有污染情事,將依海洋污染防治法裁罰,確保海域水質安全與生態環境不受影響。

海保署表示,目前尚未完成移除的船舶分別位於臺南兩艘 (喀麥隆籍「多芬DOLPHIN」輪、蒙古籍「凱塔(KETA)」輪)、蘭嶼巴貝多籍「BLUE LAGOON」輪、野柳中國籍「鈺洲啟航」輪、臺中港外巴拿馬籍「液態寶石」輪、烏坵港外本國籍「鑫豐」輪,6艘船舶的殘油均已完成抽除,沒有因船舶破損或結構變化導致油污外洩造成生態環境破壞的風險。在船體移除過程中,海保署、航港局及擱淺船舶所在地之地方政府均會嚴格監督,確保工程進度及環境保護措施均有落實。

海保署亦表示在移除完成前,海保署會持續加強污染監控,採取衛星影像、無人機航拍、CCTV固定監測等多重手段,即時掌握船舶周邊海域狀況,並24小時視監測結果採取必要的防護措施。此外,因應颱風,海保署已完成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及事業單位海污應變資材盤點,確保一旦發生突發污染事件,可立即投入處理。各地方政府及中央海委會海保署整備足以因應油污外洩的應變資材與設備,涵蓋攔油索、吸油棉、回收設備及人員動員機制。這些資源均已納入全國應變體系,確保在不同地區發生事故時,能迅速支援與調度。

海保署強調,在颱風期間將持續與交通部航港局、港務公司及地方政府密切合作,透過監測、預防及應變措施,確保擱淺船舶在完全移除前不會對海洋環境造成污染風險,並在必要時迅速動員,維護海洋生態及航行安全。

Related Posts

1 of 33,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