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天台北修學、23人受比丘具足戒—以「佛法薪傳者」為名,重申佛教的核心在實修與戒定慧
特約記者/姜綿齊
責任編輯/游宏琦 台北採訪報導
三十年弘法里程碑 兩地同步舉辦短期出家
源自泰國的知名佛教道場「法身寺」自1995年來台弘法,今年邁入第30年。為慶祝週年,台北法身寺於8月4日至8月17日舉辦為期14天的**「第14屆佛法薪傳者短期出家活動」。活動由台北法身寺住持法深法師主辦,並號召全台各分部護持,另有十位泰國僧眾前來協辦,於板橋台北法身寺中心與台北深坑華藏教育園區兩地同步進行。
本屆共有24位佛子報名參加,其中23位受比丘具足戒、1位受沙彌戒**。依循南傳傳統,眾佛子先赴深坑園區接受僧伽教育與生活訓練,再返台北法身寺舉行受戒大典,之後回到園區繼續修學。
嚴謹僧伽訓練 以戒為師、以修為本
活動全程比照泰國南傳佛教傳統規範,重點訓練包括:
- 背誦巴利文出家請求文(pabbajjā kammavācā)與課誦軌儀
- 早晚課、禪修、聞法、學戒的日課作息
- 僧伽日常規範:威儀、飲食、起居、齋戒等
- 行持功德:托缽、點燈祈福,並於每次修功德後廣作迴向
法深法師表示,活動圓滿獲好評,感謝各界護持,並期盼未來能持續推動此一具意義的修學平台,令佛法薪火相續。: 求受出家儀式(照片提供:台灣法身寺)
【背景解析】短期出家的佛教意義是什麼?
在南傳佛教社會脈絡中,短期出家不只是宗教儀式,更具三重意涵:
- 報父母恩、增長福德:以清淨持戒與修行功德回向父母與眾生,培養福德資糧。
- 體驗出離、培養正念:短暫捨離世俗慣性,透過戒定慧訓練整理身心,建立正念與自律。
- 實修導向的修學起點:讓在家眾接觸僧團生活的核心精神,回到佛陀教法的「可驗證、可實修」之路。
【釐清觀念】南傳佛教的真精神:不是佛牌,不是神通
近年社會對南傳佛教的印象,時常被**「聖物收藏、靈驗傳說、神通故事」**所覆蓋。然而,這些並非佛陀教法的核心。
- 佛陀原教重在「戒、定、慧」——戒為無上菩提本,定能攝心,慧能破迷。
- 聖物本是助緣,若本末倒置、以物代法,容易落入外求與依賴。
- 神通非解脫因,《經律論》一再提醒:不應以神秘奇事作為修行成就的指標,離貪離我執才是關鍵。
重點:南傳佛教的價值在「戒律與實修」,而非炫耀外相、追逐靈異。以法身寺此次訓練為例,從背誦巴利文、嚴謹威儀到禪修課誦,皆指向回歸教法本懷。求受比丘具足戒儀式(照片提供:台灣法身寺)
【觀點】台灣佛教需要的是「願意反省、身體力行的佛教徒」
台灣寺院林立,宗教熱度不減,但宗教文化的成熟不在硬體的增殖,而在信眾軟實力的提升:
- 少些外求,多些內觀:與其尋找靈驗,不如學會面對煩惱根源。
- 少些標籤,多些實修:不以法門分高下,回到八正道的共同基準。
- 少些批評,多些自省:真誠面對自己的「貪瞋癡慢疑」,才是修行者的日常功課。
《結語》;
台灣當前最需要的不是更多的華麗寺院,而是更多願意受教法約束、肯下功夫實修的佛教徒。法身寺此次短期出家,提供了一個可操作、可複製的學習範式:從戒律入門、以禪修安住、以智慧觀照,讓佛法回到生活、回到本心。
此篇文章最開始出處為: 法身寺30週年|24位佛子披袈裟短期出家 回歸南傳佛法本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