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媒體

屏基新療法幫助中風患者重拾語言與行動力 20分鐘喚醒病人沉睡大腦!

【今傳媒/記者李祖東報導】屏東基督教醫院引進先進的重複經顱磁刺激治療系統(rTMS),為腦中風及相關神經疾病患者帶來全新的康復契機。這項非侵入性神經調控技術,透過重複磁場刺激大腦特定區域,活化受損或沉寂的神經路徑,促進神經可塑性與功能恢復,治療過程無須開刀、時間短且疼痛感輕微,每次僅需20至30分鐘,無須住院。

神經內科主任陳昶宏醫師表示,重複經顱磁刺激治療系統已廣泛應用於中風復健,能有效改善偏癱、語言障礙、吞嚥困難與情緒障礙等多重後遺症,特別適合急性或慢性中風後出現肢體或語言障礙的患者,無論是在3至6個月內的復健黃金期或復健遇瓶頸者,都有機會提升自理能力、降低生活依賴。不過,若患者體內有心律調節器、金屬植入物,或患有未控制的癲癇與嚴重心血管疾病,需經專業評估後決定是否適合治療。

治療過程中會將特製線圈放置於患者頭部,發出可穿透頭皮與頭骨的磁脈衝,刺激大腦運動及語言區域,藉此提升神經活性,幫助患者逐步恢復肌力、語言與認知功能。完整療程約需10至20次,大多患者僅感到輕微頭皮刺痛或肌肉抽動,副作用少見且可耐受。

研究顯示,連續兩週共10次的重複經顱磁刺激治療搭配傳統復健,可顯著改善中風後遺症,且中風早期的治療效果更為明顯。除中風外,此技術亦被廣泛應用於憂鬱症、焦慮症、帕金森氏症、阿茲海默症、偏頭痛、慢性疼痛、睡眠障礙及耳鳴等疾病。

屏基自今年5月引進重複經顱磁刺激治療系統,目前有15位病人接受此項治療。28 歲的郭先生今年3月因中風導致右側肢體無力及失語,接受兩週重複經顱磁刺激後,已能說出「吃飯」、「痛」等詞彙,一個半月後更能表達完整句子,並在家中放下拐杖自行行走。這樣的進步不僅鼓舞了郭先生,也讓家人對後續康復充滿信心。
另一位 75 歲的陳先生因車禍造成頭部外傷,傷癒後卻出現偏頭痛的困擾,嚴重影響睡眠與生活品質。嘗試重複經顱磁刺激治療後,頭痛症狀明顯減輕,睡眠改善,語言與思考反應也比以往清晰,生活逐漸回到正軌。

陳昶宏主任強調,中風是影響國人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後遺症常讓患者及家屬承受沉重負擔。重複經顱磁刺激治療系統為復健提供了新方向,尤其對具神經可塑性的患者,可望帶來突破性的康復成果。他呼籲民眾,一旦發生中風應及早就醫,並積極配合復健與適當治療,才能最大限度地恢復生活品質與自主能力。

Related Posts

1 of 34,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