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傳媒/記者李祖東報導】
為豐富臺灣海洋文化,海洋委員會推動復振航海文化力計畫,以海洋連結世界、以文化溯源記憶。獲海洋委員會補助之國立成功大學舉辦「東亞傳統造船技藝國際交流會」,今(22)日起於成功大學展開為期二日的論壇與演講交流活動。為匯集東亞海域保存傳統造船技藝人才,國立成功大學特邀請馬來西亞及新加坡代表來臺,透過福船造船技藝與王船信仰進行對話,共同追溯東亞傳統航海文化,並以臺灣保存成果協助馬來西亞及新加坡重建珍貴的海洋文化資產。
共享海洋記憶,對話航海技藝及信仰
海洋委員會表示,海洋委員會持續推動復振航海文化力計畫,鼓勵公私各界透過海洋文化知識建構、造舟技藝及航海智慧傳承與藝文形塑海洋生活等方式建構臺灣海洋文化體系。透過各單位實踐海洋及航海文化內涵活動,豐富我國海洋文化面向,深化文化對話可能,更以海洋文化成為跨國交流載體。
本次活動以歷史上縱橫東亞海域的要角─福船及王船信仰為基礎,與以王船祭祀文化列入世界無形文化資產名錄之馬來西亞馬六甲勇全殿,展開一場以船舶連結歷史與文化的對話。船隻是跨越海洋的重要工具,然而,隨著時代變遷,許多曾馳騁大洋的木造帆船逐漸消失,因此,如今許多地區的造船技藝實已失傳,或僅留存傳統造船工具卻無人可辨識工具用途。而臺灣因為王爺信仰及祭祀活動,保存了傳統木造帆船的技術,可協助重建海洋文化記憶。
跨國造船技藝交流,實地走訪東港王船信仰
交流活動主軸以今、明二日之論壇展開,國立成功大學陳玉女副校長致詞時表示,臺南是座文化古都,它的發展與海洋密不可分。這場交流會串聯了藝術、博物館與船舶系統工程等不同的領域,反映出傳統技藝到現代科技的一脈相承,海洋文化構成的軟實力,而今天馬來西亞馬六甲與新加坡的參與,讓我們結合不同地域的視角,以船舶連結東亞的文化圈,以期未來能夠更緊密。


由馬來西亞瑪拉工藝大學講師曾衍盛專題演講「馬六甲送王舡史料研究」,並由屏東東港造船司阜黃貴燧、馬來西亞馬六甲勇全殿秘書長蘇汶財、理事吳國興,共同就臺馬造船技藝交流對談。成大博物館副研究員蔡侑樺則以「臺新造船手工具交流」為題,說明新加坡水江廟留存的傳統造船手工具與臺南、屏東等地的手工具相當相似,成大團隊可協助辨認水江廟建立文物基礎資料。
明(23)日則由屏東縣王船文化館專員梁芝茗主講「東港迎王裡的王船」,並由海舶工作站負責人曾樹銘與談「臺灣福船造船技藝交流」。交流活動也特別安排馬來西亞代表來臺期間參訪成大「船說─王船造船圖譜」特展,並前往東港,實地參訪東隆宮、王船文化館及黃貴燧司阜造船工坊,體驗臺灣王船信仰與造船現場。
航海連結世界,持續推動航海復振豐富海洋文化
海洋委員會表示,藉由此次國際交流,臺灣得以展現持續保存與發展的傳統造船工藝,同時協助其他國家重建珍貴的海洋文化記憶,顯見我國海洋文化的豐厚內涵,以及歷年記憶傳承的成果。航海文化是臺灣重要的歷史底蘊之一,透過與國際文化資產保存團體的合作與交流,不僅能深化研究與保存,更能強化臺灣在全球海洋文化領域的能見度與影響力,未來將持續支持各界推動相關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