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AI 生成
南部最大聲/ 記者 吳有炓 報導
不是誰的場子更熱,而是誰能修補信任缺口
823大罷免與公投落幕後,高雄民進黨市長初選快速升溫。邱議瑩、許智傑、林岱樺、賴瑞隆四條不同競選方法,折射出同一個核心提問:民進黨要用什麼樣的「治理與溝通方式」,重新說服對治理不耐的選民?從今年1至8月的公開動態與網路輿情來看,這場初選更像是一次「路線投票」。
高雄民進黨市長初選採取電話民調機制,本質上是一場「黨內治理的壓力測試」。派系整合並不是喊口號,而是要透過 透明程序、公開承諾、可檢核的政治責任,來換取社會的信任。
823公投在高雄的投票數字清楚提醒了民進黨:同意票423,651,高於不同意票229,579。這代表在關鍵政策議題上,民眾的選擇其實與黨中央期待不同。初選候選人若仍陷於派系角力,恐怕會讓民眾更質疑民進黨是否真心面對民意。
因此,如何讓市民相信「民進黨學到教訓」就成了初選核心。候選人不只是要爭奪提名,而是必須透過公開政見辯論、政策白皮書與數據檢驗機制,證明自己能 把派系文化制度化、把政策討論透明化,才能在初選中重新累積起民眾的信任感。
四條路線的本質差異
邱議瑩:把反省做成主戰場——從「檢討施政」到「政策對決」
邱議瑩在823後率先拋出「民進黨必須深刻檢討施政,尤其是能源政策」的訊號,並把戰場定義在「政策對決」而非「派系內鬥」。這種打法的好處,是能搶到議題主導權,回應選民對務實治理的期待;但它也要求高——檢討不能只停留在口號,必須把能源、電網、空汙與產業用電的細節攤在陽光下,讓城市看得見可執行的時間表與責任表。
關鍵挑戰:把「反省」轉為「可落地方案」。若缺少具體KPI(如備轉容量、轉供時間、停電件數、工安改善指標等),反省容易被對手反攻為口水。
許智傑:把政績與動員變成流量——但要「熱而不虛」
許智傑上半年穩步用地方建設、交通改善、招商案例鞏固政績敘事,下半年以大型群眾活動與社群素材拉高熱度。這條路線擅長把抽象的治理,轉化成可視化的現場與畫面;也是民進黨過往在高雄最熟悉的勝選方式。
關鍵挑戰:把「場子熱度」轉為「政策記憶」。群眾照片與短影音容易衝高聲量,但若無法沉澱成1–2個被反覆記住的政策亮點(例如「某區交通瓶頸清除計畫」「某產業聚落升級方案」),兩極化評論會同時被帶進來,熱度與支持不一定等比。
林岱樺:爭議與對抗的生存法——聲量不缺,但好感吃緊
林岱樺今年以司法爭議成為輿論中心,她選擇把敘事放在「戰到底」「不脫黨」,維持能見度與支持者的凝聚。這是高風險高波動的打法:短期可以有話題,但若正面治理議題的比重上不來,很難把「注意力」轉成「信任」。
關鍵挑戰:把輿情主軸從司法防禦,移回城市治理。建議在治安、婦幼、社福與都市更新上推出可立即驗收的小規模計畫,先讓媒體標題回到「政策」。
賴瑞隆:公益理性、低噪音——好口碑的慢變現
賴瑞隆長期靠捐血、親子與基層服務累積好感,路線溫和、理性,對中間選民友善。但在注意力稀缺的社群時代,「低噪音」也意味著容易被壓過去。
關鍵挑戰:需要1–2個「破圈」的事件級政策。例如把公益服務延伸為制度提案(長照與托育的跨局處整合、學童夏季防熱傷害與運動場域安全標準等),並用一場大型行動做為「可見的開場」。
這場初選,民進黨必答的三題
-
能源與電力治理
823之後,選民其實在問:電夠不夠、網穩不穩、停電怎麼少、污染怎麼降。誰能端出「能源組合」「電網韌性」「工安監理」三張表(目標值、路線圖、里程碑),誰就比較接近「可信」。 -
生活治理 vs. 政治動員
地方治理的痛點(排水、交通、登革熱防疫、公共工程品質、弱勢支持系統)需要的是「問題解決的週期」,不是一場又一場的造勢。誰能把動員的熱,導進「服務流程的冷」,誰就能持久。 -
派系文化的透明化
初選是黨內治理的壓力測試。整合不是叫口號,而是用透明程序、公開承諾、可檢核機制換取信任。派系不會消失,但可以被制度化。
三個決勝變數
-
社群平台的敘事差
Facebook偏向社交分享、群眾動員;YouTube看重內容厚度;短影音平台吃情緒起伏。四位的內容策略要分流:一個主軸跑三種語法,才不會「聲量看起來很大、轉化卻很小」。 -
中間選民的耐性
對中央政治口水的疲乏,會在地方選舉反彈。誰越早把語言從「攻防」換成「服務」,越容易縮短信任距離。 -
黑天鵝風險
公共安全、重大事故、極端天氣都可能重排議題。準備好「48小時應對手冊」(通報、現場、補救、說明、檢討、追蹤),比任何一句口號更能說服民眾!
資料來源:TPOC/QuickseeK 輿情資料庫、聯合報、中央社、Yahoo新聞、CNEWS 匯流新聞網、公視新聞網等公開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