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林家慶報導】
屏東縣典藏中心今年暑假推出「職人學堂」系列活動,開設「小小修復師」、「一日文物守護者」等體驗課程,邀請專業修復師帶領大小朋友走進文物保存的第一線,讓參與者不只是觀眾,而是真正化身文化守護者,體驗修復師的神奇魔法。
在「小小修復師」課程中,12名8至15歲的大小朋友齊聚一堂,桌上擺著教學用的模具土塊,透過清除土塊,挖掘出其中的瓷器,並加以拼接,回復瓷器的完整面貌。孩子們戴上手套,手裡握著毛刷,認真地清理碎片,神情就像小小醫生正在進行精細手術。
「這裡要對準喔,碎片的紋路就像拼圖一樣。」在修復師陳俞君老師的引導下,孩子們一步步完成拼合,有人因接縫成功而興奮大叫:「我拼起來了!」更有小朋友迫不及待舉起作品與爸媽分享。
文物修復師陳俞君表示,有的孩子原本是「被爸媽推來」的,甚至寧願在家滑手機,但在實際操作中逐漸找到成就感。雖然不見得會立刻把修復師當成志向,但至少在這段過程中,他們體會到「原來破掉的東西,也能透過細心呵護而重獲新生。」
此外,「一日文物修復師」課程同樣吸引不少成人學員,講師游淑芬形容,修復師就像文物的醫生,除修補裂痕,也能透過修復過程,看見一般人不易察覺的技術與文化痕跡,讓這些故事能繼續流傳給後代。
講師游淑芬坦言,一般人很難進入修復室或庫房,透過典藏中心舉辦相關活動,讓民眾能親眼看見修復師的日常,甚至近距離接觸庫房,這是一種文化向下扎根的方式。她認為,屏東典藏中心讓民眾以參與的方式認識文物,意義特別深遠。
文化處表示, 典藏中心自113年9月啟用,以屏菸19號倉庫改造新生,典藏超過三千件文物,是屏東大博物館群的重要核心。不同於一般靜態的展示場域,典藏中心自籌劃以來,即以「開放式庫房」概念,呈現幕後保存樣貌,並透過職人學堂等教育推廣活動,讓更多人親身體驗文物修復的專業與細膩。
文化處進一步說明,典藏中心的工作大多屬於幕後,但這也是最貼近文物保存的核心,希望透過職人學堂,讓民眾能理解、甚至親自嘗試這些專業。另外,也持續規劃「回憶旅行箱」等行動博物館計畫,讓館藏文物深入社區、關懷據點,成為文化交流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