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媒體

早篩早治逆轉腎 迎向腎利人生

▲郭綜合醫院腎臟內科  施得恩主治醫師:愛腎要及早,護腎要及時,早篩早治顧腰子。(圖/記者吳玉惠拍攝)

【亞太新聞網/記者吳玉惠/臺南報導】

46歲男有痛風病史,沒有追蹤治療,飲食也沒有好好控制,有時痛風發作就去診所打針吃藥。這次又痛風發作,因此至郭綜合醫院門診就醫。檢查發現尿酸過高,蛋白尿正常,但腎功能異常。診斷為高尿酸血症合併痛風及慢性腎臟病第三期。在藥物治療及飲食控制後高尿酸血症改善,痛風幾乎沒有再發作;腎功能改善,腎臟預後的風險也跟著改善。

52歲男,無慢性疾病史,平常沒有接受健康檢查。最近發現小便有泡泡,因此至郭綜合醫院門診就醫。檢查發現腎功能正常,但蛋白尿過高,血壓也偏高。診斷為高血壓合併腎病變。在藥物治療及飲食控制後血壓控制良好,腎功能穩定,小便泡泡及蛋白尿也改善,腎臟預後的風險也跟著改善。

郭綜合醫院腎臟內科主治醫師施得恩表示,根據美國腎臟資料系統的統計顯示2022年時台灣透析病患的盛行率及發生率世界排名皆為第一名。但透析病患只是所有慢性腎臟病病患的冰山一角,根據流行病學的研究,台灣慢性腎臟病的盛行率達11.9%,估算有超過200萬人有慢性腎臟病。這顯示了慢性腎臟病嚴重影響國人的健康,也造成醫療支出及經濟負擔的增加。


▲慢性腎臟病症狀。(圖/記者吳玉惠拍攝)

施得恩醫師指出,慢性腎臟病不等於末期腎病變,也不代表以後一定需要洗腎。慢性腎臟病是可以預防及治療的疾病,而且愈早介入及治療,預後愈好。目前腎臟病的新藥鈉-葡萄糖協同轉運蛋白2抑制劑(SGLT2i)的研究也顯示越早使用,腎臟事件風險降低越多,延遲透析的時間越長。但是慢性腎臟病是個沉默的殺手,初期常沒有症狀,所以需要篩檢,才能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施得恩醫師提及,除了適當的藥物之外,還需飲食控制、良好的生活習慣及控制其他共病和相關的併發症,這樣腎臟病的預後才會是最好的。若是有症狀時才檢查常已經比較嚴重,這時開始治療,通常預後不好,甚至可能不久就要面臨透析。腎臟病篩檢簡單又方便,抽血檢查就可以得知腎絲球過濾率,尿液檢查則可以知道蛋白尿。依據腎絲球過濾率及蛋白尿便可以知道腎功能、腎臟病分期及其預後,再決定治療方向及目標。

施得恩醫師說,慢性腎臟病的高風險族群,包括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抽菸、檳榔、急性腎損傷病史、持續性微觀血尿、65歲以上老人、心臟血管疾病、有家族腎臟病史、高尿酸血症與痛風、長期服用中草藥或止痛藥、過重、肥胖或代謝症候群,即使沒有症狀仍應接受腎臟病篩檢。有慢性腎臟病五大症狀者,包括泡泡尿、水腫、高血壓、貧血及疲倦,更應盡速接受檢查。


▲郭綜合醫院腎臟內科  施得恩主治醫師。(圖/記者吳玉惠拍攝)

施得恩醫師提醒,慢性腎臟病是可以預防及治療的,讓我們一起早篩早治,逆轉腎,迎向腎利人生。

Related Posts

1 of 34,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