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媒體

柯的無聲賴的執念 誰該為政治對抗路線負責?

民進黨兩波大罷免慘敗,黨內檢討矛頭直指「萬年總召」柯建銘。軟性勸退、連署逼宮,黨團內外的氛圍明顯不利柯總召。但柯建銘的能耐豈是一般,逼得總統賴清德公開表態,「府、院、黨、黨團都應該做必要的改組或改選。如果黨團做改選,我相信會更符合社會的期待。」這句話既是政治定調,也是間接宣判柯建銘「功成身退」的時刻已至。但把說話含混不清的柯總召請下車後,萊爾校長確定就會走向正確的道路嗎?

萊爾校長32比0遭完封後,不想從此翻車不起,方向盤勢必得有一番急轉。影片呈現途中綠委王世堅被踢下車,不料一路坐在副駕的柯總召才是萊爾校長遇險後,亟欲趕下車的對象。萊爾校長似乎忘了,方向盤掌握在誰手上?就算那自撞的路徑來自說話不清不楚的副駕指引,亂報路、引他入險境有責,開車的人怎會沒有責任?

民進黨瘋狂支持大罷免期間,柯總召絕非孤軍奮戰,而是執行整個府院黨一體的對抗戰略。從萊爾校長到言聽必從的行政院長卓榮泰,再到多位賣力演出、口無遮攔的部會首長,都曾為大罷免背書。若如今只讓柯總召獨自背負罪名,不只柯覺得不甘,社會對萊爾校長也有「甩鍋噴人」轉移焦點的疑慮。

國民黨立委羅智強說,「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話雖冷峻,不無道理。大罷免耗費社會成本、撕裂朝野關係,結果卻是「白忙一場」。這場豪賭不僅讓民進黨在國會沒有得到任何實質進展,還讓社會對執政者的判斷力大打折扣。民調數字早已證明,民眾對執政黨的不滿意度持續上升,滿意度跌破三成,這是「大罷免之後」更嚴峻的政治警訊。

綠營大罷免後的檢討,內閣改組令人失望,柯總召顯然成為萊爾校長心目中最理想的聖壇羔羊。柯建銘去留或已成定局,但問題是如果只是換掉柯建銘,卻不檢討執政黨整體路線,萊爾校長執意在同一條錯誤的道路上繼續前行,下一次翻車,又要推下誰?

萊爾校長未能誠心檢討的擔憂其來有自。內閣改組真的不是人多就是贏,用極端言語撕裂民心、自失政務官員格調的部會首長仍穩坐其位,顯示這場人事調整不過是回應民意的煙霧彈。鬥爭內閣的關鍵指標猶在,萊爾校長到底想把台灣這輛民主列車開向何方?

綠營大罷免失敗,等於民意否決了「以對抗國會換取政治優勢」的路線。但萊爾校長是否有政治勇氣,從「對抗」轉向「合作」。這恐怕不是踢下柯總召就可以回答的問題。

柯建銘或許終將走下舞台,但若賴清德仍以「棄卒保帥」的心態處理危機,不僅背離社會期待,更讓未來的政策推動陷入惡性循環。民意不是對柯建銘個人的否決,而是對執政黨一意孤行的抗議。

Related Posts

1 of 35,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