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中榮總導入國衛院PanAMR系統 血流感染診斷邁入新紀元。(圖/臺中榮總提供)
【亞太新聞網/記者蕭任峰/台中報導】
隨著精準醫學蓬勃發展,感染症需要更即時而精準的診斷。由國家衛生研究院與臺中榮總聯手開發的PanAMR(Pan-Genomic Pathogen Identification and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Diagnostic System泛基因體病原體鑑定與抗藥性診斷系統)率先於臺中榮總實施真實臨床場域的落地驗證,開啟血流感染(bloodstream infection)診斷正式邁入第三代定序的精準醫療新時代。該平台結合奈米孔定序技術(nanopore sequencing)與即時生物資訊分析,可以從血液培養陽性樣本直接定序,在上機1小時內完成病原體鑑定、15小時內完成精準藥物使用建議,大幅縮短原本各需1及3天的流程,對臨床血液感染症的診斷及治療是一大創新突破。
▲臺中榮總導入國衛院PanAMR系統 血流感染診斷邁入新紀元。(圖/臺中榮總提供)
血液培養為診斷血流感染的關鍵手段,但現行的病原體鑑定與抗藥性分析耗時長,混合感染不易偵測,且可辨識的抗藥性資訊有限。國衛院利用奈米孔定序搭配適配採樣(adaptive sampling)技術,可直接針對血液樣本進行處理並排除人類DNA干擾,再與國衛院自建的修訂版抗藥基因資料庫進行比對分析,並在臺中榮總的協助下大幅提升準確度及速度。
研究顯示,PanAMR平台偵測出76種常見血流感染病原,抗藥性預測準確率提升至90.6%,並成功降低臨床高風險病原體的偵測錯誤率,如肺炎克雷伯氏桿菌(Klebsiella pneumoniae)與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偵測錯誤率皆低於1.5%以下,符合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針對診斷工具的最高標準。
▲PanAMR泛基因體病原體鑑定與抗藥性診斷系統由3位核心研究者:臺中榮總感染科主任劉伯瑜(左)、國衛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廖玉潔(中)、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副研究員陳逢叡(右)和國衛院、臺中榮總團隊共同開發。(圖/臺中榮總提供)
PanAMR平台自今年起在臺中榮總實施臨床落地驗證,預計年底前完成示範場域建置與LDTs臨床驗證資料收集。劉伯瑜主任表示:「這項技術不僅是快速,更能在第一時間協助臨床醫師精準診斷、強化治療決策。特別對敗血症與嚴重感染病人,可能是扭轉病程的關鍵」。相對於傳統方法,PanAMR平台提早48小時提供精準病原及抗藥性分析,協助醫師精準用藥,避免廣效性抗生素的不當使用。更值得注意的是,PanAMR平台還具備高解析度的基因體分析能力,能夠偵測混合性的感染、發現新種病原體,並提供流行病學追蹤與院內感染溯源的重要依據。為醫院感染控制提供全新武器,呈現出強大的即時監測潛力。
目前此技術平台與國內產業夥伴騰達行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展開自動化流程建構的合作,並共同執行國科會產學合作計畫「開發即時血流感染症臨床輔助診斷分析與監控平台系統-真實臨床場域的應用與落地驗證」。未來除可擴展至呼吸道、泌尿道等感染領域外,也將進一步串接公共衛生監測系統,推動形成國產精準感染診斷生態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