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薛兆基
南部最大聲/記者 鄭司文 高雄報導
2026年高雄市長選舉民進黨內部初選機制引發黨內關注。預計將採用「對比式民調」,即讓四位參選人分別與國民黨可能對手進行民調對比,以作為提名依據。對此,左楠區市議員參選人薛兆基9月1日率先在《南主角》雜誌《關鍵評論》投書發聲,直指對比式民調「表面科學,實則藏有陷阱」,恐讓黨內公平競爭機制遭外力操弄,甚至偏離民進黨價值初衷。
薛兆基指出,對比式民調看似客觀公平,但當候選人民調數據在伯仲之間時,僅需三十位受訪者進行「策略性表態」,就可能讓支持度上下浮動約3%。他憂心,這樣的制度在全體選民皆可接受調查的前提下,容易成為他黨支持者的操作空間。例如藍營選民可能刻意支持他們認為較弱的綠營參選人,助其出線,以利國民黨在大選時攻擊,讓民進黨初選淪為對手影響戰局的入口。
除了外力介入的疑慮,薛兆基亦警示「假想敵」設定將影響數據解讀。他舉例,若與聲量大但支持度弱的對手比較,綠營參選人民調將被高估;反之,若設定的是實力堅強的對手,數據又可能被壓低。更弔詭的是,這些「對比對象」在民調期間被高度曝光,反而等於幫對手「拉抬聲量」,結果可能出現「幫敵人打廣告」的反效果。
他也點出民調心理層面的潛藏問題。由於許多綠營支持者答題時,考量的是「誰比較能贏」,而非「誰最值得支持」,這樣的策略性選擇,讓數據偏離實際的基層民意,讓原本應體現民主精神的初選制度,變質為計算與操作的產物。
「對比式民調的本質是在衡量誰比較有勝算,而不是誰在黨內更受支持。」薛兆基語重心長地說。他認為,若初選一味追求「勝選可能性」,候選人將傾向迎合中間選民,反而忽視理念、在地耕耘與黨內價值的堅守,這是本末倒置。
他呼籲黨中央與地方應重視「互比式民調」的價值,因為互比能更貼近黨員與支持者的真實想法,若能與對比式並行,才更能兼顧民調的勝選參考性與黨內公平競爭的正當性。他強調:「對比民調不是洪水猛獸,但若作為唯一依據,初選的公平性勢必遭稀釋。」
作為投入市議員選戰的民進黨基層參選人,薛兆基的發聲並非為個人選戰鋪路,而是從制度面思考如何守住黨的根本。他強調,面對大選壓力更應堅守程序正義,而不是為了勝選而犧牲民主精神。他相信,唯有堅實的制度設計與警覺心,才能讓民進黨在激烈競爭中站穩立場,也讓市民感受到民主要義的真實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