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5件解約案震撼高雄房市|專家:市場已進入分化時代 M傳媒
高雄房市正面臨十年來罕見的預售屋解約潮,今年前七月已累計265件解約案件,平均每天約1.26件買家選擇放棄合約。這波解約潮背後,反映的是銀行房貸緊縮與市場信心不足的雙重打擊。根據最新統計數據,2025年前七個月高雄預售屋市場累計已有265件解約案件,相當於每天都有1.26件解約發生。這個數字雖然看似不大,卻是高雄房市景氣連續十多年走高後,罕見連續第二年出現的解約潮,引發業界對市場轉折的擔憂。
解約潮雙重因素
地產業者分析,這波解約潮主要來自兩個關鍵因素。
首先是銀行端的房貸緊縮政策,在央行連續信用管制措施下,銀行對房貸的審核趨於嚴格,特別是對第二戶以上的貸款成數大幅降低,導致許多買家無法取得足夠的貸款額度完成交屋。
其次是市場信心轉變,部分買家對未來房市景氣轉趨悲觀,在預期房價可能下跌的心態下,寧願選擇解約承擔違約金,也不願冒險完成交易。這種心態在投資客群體中尤為明顯,顯示市場投機氛圍正在消退。
平均地權條例影響
2023年7月上路的《平均地權條例》是另一個關鍵因素。該條例限制預售屋轉約,使得許多在政策實施前購屋的投資客,面臨交屋後無法轉售的困境。這些投資客寧可在交屋前解約,即使需要低於市場行情轉手,也要避免交屋後被套牢的風險。這種現象從2024年開始變得明顯,根據預售實登資訊,2024年預售屋全年解約案件約420件,平均每天約1.15件。雖然2025年的數字略有上升,但整體而言,解約情況並未進一步惡化,顯示市場正在逐步適應新政策環境。
市場分化日趨明顯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整體市場氣氛保守,但仍有少數建案銷售表現亮眼。這些銷售成績良好的建商普遍保持低調,只按照規定在售出後30天內完成實價登錄,避免過度張揚。這種現象反映市場正在分化,地點佳、產品力強的建案仍然受到市場青睞,而條件較差的案場則面臨較大的銷售壓力。
這種分化趨勢也說明了當前房市的特點:
買家變得更加理性,不再盲目追價,而是根據實際需求與產品價值做出選擇。對建商而言,這意味著必須更加注重產品規劃與定價策略,才能在這波市場調整中脫穎而出。
專家觀點與市場展望
這波解約潮反映的是房市從「資金行情」轉向「基本面行情」的必然調整。過去幾年低利率環境帶動的投機需求正在消退,市場回歸自住買盤主導的格局。雖然短期市場面臨調整,但高雄擁有產業投資與建設題材支撐,長期發展仍然看好。建議購屋者應該回歸自身需求,選擇有實際需求的地區與產品,避免盲目跟風投資。
這波解約潮對市場來說是健康調整,有助於擠出市場泡沫,讓房價回歸合理水平。建議政府應該趁此機會完善社會住宅政策,幫助真正有居住需求的民眾安居。
預售屋解約潮出現,標誌著房市進入新階段
從過去資金氾濫帶動的普漲格局,轉向分化發展的新常態。對消費者而言,這反而是一個機會,可以用更合理的價格買到適合的房屋。
專家建議,在這波市場調整中,購屋者應該更加注重物件的實際條件與自身需求,而非短期的價格波動。選擇有產業支撐、交通便利且生活機能完善的區域,長期來看仍然是最穩健的置產策略。
對建商而言,這波調整也是一個轉型升級的契機,從過去的追求量體擴張,轉向提升產品品質與服務價值。只有能夠滿足真實居住需求的建案,才能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圖/google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