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媒體

房貸荒無差別衝擊首購/換屋族購屋夢 金管會、央行出手穩市場 M傳媒

房貸荒無差別衝擊首購/換屋族購屋夢-金管會、央行出手穩市場-m傳媒

房貸荒無差別衝擊首購/換屋族購屋夢 金管會、央行出手穩市場 M傳媒

房市正面臨嚴峻的「房貸荒」,民眾購屋貸款困難引發廣泛民怨。行政院長卓榮泰公開要求銀行「開大房貸水龍頭」,金管會與中央銀行緊急研商對策,試圖在風險控管與民生需求間取得平衡。許多民眾即使信用良好、收入穩定,也面臨購屋貸款困難的困境。

根據統計,2025年8月全台買賣移轉棟數僅約1萬6663棟,年減幅高達32%,台北市更是創下2003年有紀錄以來同期新低。這場房貸危機不僅影響市場交易,更衝擊無數家庭的購屋夢想。

 

政策緊縮與銀行自律的雙重壓力

房貸荒的根源可追溯至兩大法規限制:《銀行法》第72條之2規定銀行辦理住宅建築及企業建築放款總額,不得超過存款總餘額及金融債券發售額的30%;加上央行要求降低不動產放款集中度,銀行在這雙重限制下,放貸空間大幅縮減。

實際情況比法規限制更加嚴峻。金管會銀行局長童政彰指出,多數公股行庫的內部控管比法定30%更嚴格,甚至在28.5%就開始管控,這種過度自律進一步壓縮了房貸空間。

 

金管會三大解決方向

面對日益高漲的民怨,金管會主委彭金隆提出三大因應方向:

首先,政府全力支持自住與首購族,確保剛性需求得到滿足;

其次,要求各公股銀行盤點房貸水位統一計算方式,在銀行公會網站揭露貸款資訊;

最後,嚴禁強迫「搭售」房貸壽險等金融商品,金管會已對此啟動金檢。

金管會也強調,當放款額度不足時,銀行應積極設法提高存款規模,而不是排擠民眾房貸需求。銀行可以從郵局、政府基金等管道吸收存款,以擴大分母。

 

銀行業困境與挑戰

銀行業者卻有不同觀點。有銀行主管私下表示,房貸難貸的根源問題是過去新青安貸款衝量太多。這些貸款多數仍在寬限期內,尚未開始償還本金,導致銀行回收的房貸額度有限。即使承諾央行今年房貸餘額零成長,推算應有100億元額度可承做不動產業務,但實際收回額度僅70億元,新貸空間自然被壓縮。

更根本的問題是,銀行業者認為當前房價處在歷史高峰,衝刺房貸業務風險極高。有銀行主管直言:「什麼放款集中度、房貸零成長都是『假議題』,關鍵在於新青安推升房價,如今大家都不想踩雷。」

 

央行政策關鍵影響

央行將於9月召開理監事會議,市場關注是否會放寬不動產集中度控管。然而根據央行近期新聞稿,其對不動產貸款集中度的態度仍是「旨在觀測銀行信用配置情形與控管相關貸款風險」,預計將謹守底線。

央行官員強調,管控不動產放款集中度是為了避免信用資源過度集中在不動產市場,而不是限制正常購屋需求。景文科技大學財金系副教授章定煊則指出,銀行需先消化「土建融」與「預售屋貸款」等先前承諾餘額,才能讓集中度明顯改善,「這是需時間完成的結構性調整」。

 

專家觀點與市場展望

金融學者建議,解決房貸荒需要多管齊下。短期內,銀行應更精準區分投資性購屋與自住需求,優先滿足首購族與換屋族的合理需求。中期而言,金管會可考慮對《銀行法》第72條之2進行政策性排除,將特定類型貸款不計入30%上限。

 

波房貸荒反映台灣房市深層問題:

過去過度寬鬆的資金環境推升房價,現在政策收縮後,市場需要時間調整。建議購屋者在此時期更審慎評估自身財務能力,並優先選擇有實際需求而非投資目的的物件。

經濟學家預測,隨美國聯準會可能啟動降息循環,台灣央行也可能跟進調整利率政策。

 

央行降息兩大關鍵:

一是主要國家貨幣政策走向,尤其是美國聯準會的降息幅度與速度;

二是台灣經濟表現是否比預期更弱。

 

資金配置與市場需求失衡

金管會與央行面臨艱難抉擇:過度放寬恐重蹈房市泡沫化覆轍,過度緊縮則會傷及無辜的購屋民眾。專家建議,解決方案應該更加細緻化,區分投資需求與自住需求,並建立更透明的貸款審核標準。對於真正有購屋需求的家戶,政府可考慮提供政策性貸款額度,避免其受到銀行風險控管的影響。

 

長期而言,台灣需要更全面的房市政策改革,包括增加社會住宅供給、改革稅制抑制投機,以及促進區域均衡發展。

只有多管齊下,才能讓房市回歸居住本質,而非投資炒作的工具。對於有意購屋的民眾,專家建議現階段應該更加重視自身財務狀況的穩健性,並預留更充足的資金週轉空間。同時,也可多方比較不同銀行的貸款方案,選擇最適合自身需求的產品。畢竟,房子的最終價值在於提供安定的生活,而不只是投資報酬的數字。M傳媒 https://94m.com.tw/ 

閱讀原文

延伸閱讀:

Related Posts

1 of 35,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