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展銀行(台灣)整併花旗(台灣)銀行消金業務屆滿兩周年,星展集團董事會再度來台舉行,彰顯集團對台灣市場的高度重視與承諾。集團執行總裁陳淑珊指出,星展已是台灣最大的外資銀行,之所以對台灣市場有信心,主要是看好台灣人自強不息與創新精神,而且人才很多。
也難怪星展如此看重台灣市場,今年上半年,星展銀行(台灣)總收入達165億,年增10%,稅後盈餘更大幅攀升至44億,年增65%,雙雙創下歷史新高。
其中,企業及消費金融業務手續費收入動能強勁, 上半年增長20%至新台幣66億元,主要受惠保險業務表現亮眼以及有效信用卡成本管理。此外,若排除匯率變動因素,整體放款及存款規模亦持續擴張,分別突破新台幣6582億元和8176億元。信用卡總發卡量逾330萬張,目前市場排名位居前六大。
「很多客戶都說我們是風雨見真情的好夥伴,市場總有波動,無論市場好壞,我們一直都在!」陳淑珊說(如上圖,記者李錦奇攝影),市場波動會繼續,川普政策方向,還看不清楚,好消息是,美國對外貿易會成長,跨國合作會更多,但東西方會距離越來越遠,必須分散風險,分散太過依賴某些夥伴,不過,波動大,也是機會,星展可以幫助客戶避險,包括外匯,提供各種解決方案。
陳淑珊也提到,星展私人銀行是亞洲第三,重視財富管理,已在台灣取得財管2.0高資產業務執照,並已進駐高雄專區,要進一步發展業務。她也強調,星展暫時不打算在台灣從事其他金融領域業務,例如投信或壽險業,「財富管理,最好不要有自己的產品,否則有時候會有矛盾,如果要幫客戶找尋最好的產品,不一定要自己製造」。
星展銀行(台灣)總經理黃思翰(如下圖,記者李錦奇攝影)也說,開放式平台,才可以把最好的產品,帶給客戶。
回顧兩年來,整併花旗(台灣)銀行消金業務,黃思翰認為,從股東權益報酬率(ROE)來看,已經展現綜效,接下來,將順著金融監管方向,以及市場需求,開發產品,例如跨國付款匯款服務, 以及企業簽帳金融卡、個人外幣刷卡直扣外幣帳戶的「多幣通」,與計畫中的TWQR行動支付等,星展希望在台影響力慢慢擴大,以前主要作高資產客戶與大企業,未來希望覆蓋率更廣,包括消金客戶到小企業。
星展集團持續深耕台灣,不僅多次增資,更透過一系列重大收購與整併,包括2008年收購寶華銀行、2017年完成澳盛銀行在台個人金融及財富管理的業務移轉,以及2023年整併花旗(台灣)銀行消金業務,逐步擴大在台佈局,穩居台灣最大外商銀行的領導地位。
星展集團也展現亮眼成績,總收入從2010年的新幣71億(約新台幣1701億) 成長逾三倍,至2024年的新幣223億(約新台幣5342億);淨利更從2010年的新幣27億(約新台幣647億)躍升逾四倍,至2024年的新幣114億(約新台幣2731億),雙雙創下15年來的高點。
股東權益報酬率亦自2010年10.2%提升至2024年的18%,穩居全球百大銀行第七名 ( 股東權益報酬率排名 )。
今年上半年,儘管面對全球地緣政治變化及總體經濟動盪的挑戰,星展集團總收入再度攀升5%,達新幣116億(約新台幣2779億)。稅前盈餘亦提升3%到新幣68.3億 (約新台幣1636億),雙創新高。
星展集團說,透過人工智慧( AI ) 驅動的產品創新,協助客戶做出更好的投資與財務決策。例如2024年,達成超過12億次AI驅動的個人化互動,幫助逾1300萬名客戶做出更精準的財務與投資決策。此外,星展更透過超過370項應用案例,將人工智慧帶來的經濟效益翻倍至新幣7.5億(約新台幣180億元),並持續優化客戶旅程管理。
2025年底,預計將達到新幣10億(約新台幣240億元)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