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商拖工撐市?延工潮恐掀房市新風暴
自去年第四季起,台灣房市明顯進入調整期,今年上半年六都交易量較去年同期大幅縮減26.6%,第三季市場依舊低迷未見起色。面對銷售率持續探底,建商紛紛採取延長工期的策略因應,這場「以時間換取空間」的持久戰,正悄然重塑市場生態。
房產專家李同榮觀察當前市場,建商選擇延長工期的原因可歸納為五大因素。
首先,在市場信心不足、購屋者普遍觀望的情況下,預售案銷售率慘淡,成屋交易量緊縮,建商若不願大幅降價,只能拉長工期等待轉機。其次,受先前獵地熱潮影響,許多建商為符合銀行土融規範要求的18個月內開工條件,不得不先動工再放慢建築速度。
第三,接近完工的建案面臨央行限貸政策造成的貸款困難,買方貸款成數不足導致交屋困難,建商只好延遲交屋時程。
第四,資金較充裕的大型建商寧可慢慢興建,也不願大幅降價求售,期待兩年後景氣回春再出清餘屋。
最後,部分小型建商因銷售收入不敷工程支出,只能採取「賣多少、蓋多少」的保守策略。
這種延工策略在法律層面確實存在操作空間。
根據規定,15層以上大樓工期可長達5至8年,部分地方政府更容許延長2年,加上不可抗力因素及法令變更等「續命條款」,為建商提供了合法的延工依據。
然而,建商的持久戰策略可能對市場產生三大負面影響。首先是供給量持續累積,未來可能出現大量新成屋同時釋出,對價格形成下行壓力。其次,交屋期延長可能引發更多買賣糾紛,特別是在貸款條件變動的情況下。最令人憂慮的是小型建商資金斷鏈風險升高,可能導致爛尾樓案件增加。當前市場已出現警示訊號,包括資金斷鏈問題日益嚴重、預售屋解約潮達到過去2.6倍、銀行逾放持續擴增等現象。這些都顯示市場調整壓力正在累積。
M觀點 府應正視市場現實狀況,考慮對剛性需求購屋者提供更差異化的貸款條件,避免限貸政策誤傷首購族與換屋族。同時也應建立預售屋履約保證機制強化,防範爛尾樓風險。對建商而言,與其盲目延工,不如理性評估市場定位,適度調整價格策略,才能在這波調整期中穩健經營。圖/google map M傳媒 https://94m.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