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媒體

台灣商業服務業景氣持續下行 復甦不均加劇衰退風險

▲商研院發布台灣商業服務業景氣循環分析預測。(圖/商研院提供)

【亞太新聞網/記者高婕/高雄報導】

台灣商業服務業景氣在 2025 年上半年持續下行。商業發展研究院(CDRI)商業服務業景氣循環同行指標綜合指數(CCCIS)顯示,7 月指數降至 -0.3137 個標準差,並預測將持續下降至 2026 年 1 月的 -0.7340 個標準差。雖然下降速度較上期預測有所放緩,但指標結構顯示復甦不均,整體景氣仍存在衰退風險。

從經濟結構來看,2025 年上半年台灣經濟年成長率達 6.75%,其中淨輸出貢獻度 3.16 個百分點,幾乎等同於消費與投資總合的 3.24 個百分點。若排除政府部門,淨輸出更超過民間消費、投資及存貨變動總合。整體呈現「外熱內溫」特徵:工業貢獻度達 4.81 個百分點,遠高於服務業的 1.69 個百分點。


▲2025年上半年經濟成長率與貢獻度。(圖/商研院提供)

景氣循環變動的特徵顯示復甦分歧。同行指標五項子指標中,三項下行、兩項上行,下行合計 -4.9251 個標準差,上行則達 +3.3565 個標準差。住宿餐飲、不動產及服務業就業人數下滑,但批發零售與水電瓦斯燃料指標則上行,顯示內需型服務業與部分基礎服務有所支撐。

領先指標則呈現另一種對比。七項子指標中,四項上行、三項下行,上行總計 +6.2199 個標準差,下行則為 -2.5638 個標準差。民間投資、服務貿易收支及就業指標走揚,但金融保險業、股價及運輸倉儲則明顯下行,反映資金供需與實體投資出現背離,未來發展存在高度不確定性。

結構性與外部因素的交錯衝擊,是造成當前景氣變動的重要原因。住宿餐飲缺工、央行七度「選擇性」信用管制壓抑房市,以及勞動市場受疫情後「低接觸經濟」與零工經濟影響,導致就業結構轉變並加劇勞動力短缺。內需因物價上漲而走弱,房地產則因政策因素降溫,使同行指標下行,並與領先指標背離。另一方面,美國前總統川普再度推動的關稅戰,亦讓台灣出口貿易面臨高度不確定性,未來衝擊規模與時間差異仍待觀察。

政策層面上,專家指出,目前的復甦不均與不確定風險無法僅靠財政擴張或貨幣寬鬆解決,需政府與企業合作,兼顧短期調適與長期轉型,以合理配置資源並推動產業升級。同時,若缺乏有效應對,隨關稅戰而來的貨幣戰恐加重衝擊。台灣擁有相對強勁的科技與資源實力,但制度與政策長期存在分配與動員問題。唯有以新思維與執行力,才能化危機為轉機,為景氣復甦建立更穩固的基礎。

Related Posts

1 of 35,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