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媒體

從一隻蝦吃到太平洋的甘甜,台東青年返鄉的永續力量

記者 陳聖偉 / 報導

走進台東沿海,你會看到一池池映照著藍天的蝦塘,這裡孕育著全台最具代表性的「白蝦」。依靠太平洋純淨海水與地下湧泉的滋養,台東白蝦肉質鮮甜、口感Q彈,成為地方最驕傲的漁業名片。雖然養殖面積僅佔全國約三%,卻能年年產出超過二百六十公噸,單位面積效率更是全台平均的兩到三倍。若以每公斤二百至二百五十元的批發價換算,產值已突破五億元,足以證明這個小產業背後的巨大潛力。

台東白蝦依靠太平洋純淨海水與地下湧泉的滋養,雖然養殖面積僅佔全國約三%,卻能年年產出超過二百六十公噸。/圖片來源:有限責任台東縣水產養殖生產合作社

白蝦的成功並非偶然,而是多方角色共同努力的結果。首先,有限責任台東縣水產養殖生產合作社串聯了在地養殖戶,形成穩定供應體系;一群選擇返鄉的青年養殖者則帶來智慧監控、水質檢測與自動化投餌等新技術,讓傳統養殖更具效率與永續力。而在產業價值鏈的另一端,美興同盟商行則以社會企業的姿態,投入加工、包裝與品牌經營,讓台東白蝦成功跨入全國市場。

返鄉的臺東青年養殖者運用智慧監控、水質檢測與自動化投餌等新技術,讓傳統養殖更具效率與永續力。/圖片來源:有限責任台東縣水產養殖生產合作社

為了延伸價值鏈,美興同盟商行透過跨域資源整合,與台東縣農產公司合作啟用冷鏈加工廠成為重要里程碑。加工廠更已通過 ISO22000 與 HACCP 雙重食安認證,具備即時急速冷凍與全程低溫配送能力,能保證白蝦最新鮮的滋味。更重要的是,加工廠不只銷售鮮蝦,也積極開發蝦子的加工產品,大幅提升附加價值,讓台東白蝦邁向全台。

台東養殖業者透過跨域資源整合,將台東優質的農漁特產品行銷全國市場,並透過產業創新、農漁共生等方式,讓傳統漁業成為具有永續價值的地方產業。/圖片來源: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臺東分署

在環境永續方面,透過蘭芯系統綠色科技加速器,讓養殖戶與合作社積極導入太陽能設備、節能水車與循環水系統,減少能耗與用藥,降低養殖碳排放。未來更規劃透過海洋大學協助進行碳足跡盤查,力爭成為全台第一個取得碳足跡標章的白蝦產品。這不僅象徵台東白蝦的產業升級,也讓它成為農村區域亮點產業在「永續與低碳」面向上的示範。

今天的台東白蝦,已經不再只是地方經濟的一環,而是一個由青農、合作社、社會企業、政府與冷鏈加工體系共同編織的產業故事。它承載了返鄉青年的夢想、農村再生的力量、政策推動的方向,以及環境永續的承諾。

下次來到台東,除了稻米、紅烏龍與金針花,別忘了嚐一口白蝦。那鮮甜的一口,藏著太平洋的祝福,也藏著農村亮點產業共同邁向永續未來的決心。

來自純淨水源的台東白蝦,口感鮮甜、肉質Q彈。透過青農返鄉與智慧養殖,讓這份來自土地與海洋的美味走向更多餐桌。/圖片來源:美興同盟商行

這篇文章 從一隻蝦吃到太平洋的甘甜,台東青年返鄉的永續力量 最早出現於 火報

Related Posts

1 of 35,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