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媒體

漾新聞|兒童人權沉痛警鐘 高史博「被竊走的孩子」揭幕

【漾新聞記者陳雯萍/高雄報導】兒童權利是人權中最容易被忽視卻最該被守護的角落。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攜手國家人權委員會、德國「聯邦處理東德獨裁政權基金會」與「伊麗莎白凱斯曼基金會」,自今(5)日起至11月2日,在臺灣眷村文化園區轉角壹貳壹推出《被竊走的孩子—世界兒童人權特展》。展覽透過多國政治動機下的兒童綁架案例,帶觀眾直視那些在極權與戰亂中被奪走童年的真實故事。

開幕式上,德國基金會執行長安娜‧卡明斯基博士與薩賓‧庫德、翻譯張君德共同出席,高史博副館長李旭騏、德國在臺協會南部榮譽代表張守慧、歌德學院院長余德莎、國家人權委員會執行秘書鄒筱涵,以及市議員白喬茵、黃文志等人一同揭幕,展現國際間對兒童人權的高度重視。

卡明斯基博士語帶沉痛地說,社會能為失去伴侶或父母的人命名,但卻無法為失去孩子的父母找到稱呼,因為那是人類最深沉的恐懼。她強調,威權政權以孩子為籌碼,不僅是政治打壓,更是群體操弄。她感謝臺灣補充在地歷史研究,並認為這是「非常好的合作案例」。

鄒筱涵則提醒,臺灣已進入解嚴後的第三十餘年,應讓更多年輕世代理解自由與民主的得來不易。她指出,展覽中呈現的《世界人權宣言青少年版》與轉型正義相關歷史,正是推動下一代重視兒童權利的重要素材。

李旭騏回顧,高史博長年扮演人權教育前哨,不僅策劃「二二八常設展」、「美麗島」、「海外人權」、「李敏勇」等展覽,更經營戰爭與和平紀念館、柯旗化故居等場域。他表示,早在2023年即與德國基金會交流,此次特展是延續合作的重要成果,期盼未來能拓展更多展覽與教育活動。

展覽跨越多國案例,包括納粹德國剝奪兒童身份、加拿大強制原住民兒童離家、西班牙與阿根廷軍政府造成的失蹤兒童、蘇聯集中營與同化政策、薩爾瓦多戰火下的童年,以及臺灣的少女阿台、澎湖713事件、傅如芝與張常美的遭遇。展場運用文字、影像、口述歷史呈現,強化觀眾對兒童生存權、身份認同、受教育權與家庭連結的反思。

《被竊走的孩子—世界兒童人權特展》不僅是回顧,更是警醒,提醒社會兒童從不是歷史的旁觀者,而是記憶中不可或缺的主體。展覽將於11月中旬移展至高雄市立圖書館總館,持續以國際視野與在地案例呼喚社會守護兒童的未來。更多資訊請上高史博官網或臉書專頁查詢。

【漾新聞】#漾新聞 #高雄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被竊走的孩子 #兒童人權 #國家人權委員會 #德國基金會 #轉角壹貳壹 #人權教育 #自由民主
看更多新聞 請點選「漾新聞」網址 https://youngnews3631.com/index.php

Related Posts

1 of 35,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