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

民歌50重回中山堂 來一場穿越時光的民歌旅行

『2025中山堂廣場音樂會』出席主持人與歌手    照片提供:中山堂廣場音樂節

1975年民歌之父楊弦在中山堂舉辦現代民謠創作演唱會,從此為現代民歌揭開序幕,今年適逢民歌五十年,『2025中山堂廣場音樂節』以「來一場穿越時光的民歌旅行」為主題,9月27、28日連續兩晚帶來民歌之夜,節目規劃將經典與當代交融,除了民歌手重現那些觸動人心的經典旋律,更邀請新生代創作歌手,延續「唱自己的歌」精神,展現自我、致敬經典,歡迎民眾免費自由入場。演唱會將運用光影技術,投影在中山堂牆面上,營造歌曲情境的視覺氛圍,讓不同世代的觀眾乘著 音樂時光機,一同重溫青春歲月與動人旋律。

葉佳修出席『2025中山堂廣場音樂會』   照片提供:中山堂廣場音樂節

9月27日「民歌經典唱」由廣播金鐘主持人-馬世芳主持,邀請多組經典民歌手:葉佳修、丁曉雯、于冠華、范怡文、馬毓芬演唱,包含金韻獎、民謠風、大學城等時期的作品,例如:〈風中的早晨〉、〈微風往事〉、〈木棉道〉、〈鄉間的小路〉、〈恰似你的溫柔〉等歌曲。 9月28日「民歌酷酷唱」由廣播金鐘主持人-徐哲緯主持,邀請新生代音樂人:李友廷、魏嘉瑩、小V郁采真、郭家瑋、潘婕、王奕凡演唱,除了改編經典民歌翻唱,演唱自己的原創作品,藉以呼應民歌精神「唱自己的歌」,讓音樂成為連結過去與未來的橋樑,讓民歌精神繼續在世代間流轉、 傳承。

馬毓芬出席『2025中山堂廣場音樂會』   照片提供:中山堂廣場音樂節

大學四年級因為參加大學城比賽而被發掘的范怡文,自1985年出道就曾在中山堂參加兩次演出,而且都是唱民歌,沒想到一轉眼民歌已經50年了!再次回到中山堂演出的范怡文覺得很溫馨、熟悉,因為自己也是跟著中山堂一起成長,她邀請大家一起參加中山堂廣場音樂節唱民歌,因為民歌伴隨大家成長,已是生命中很重要的經歷,當天她也會演唱耳熟能詳且經典的民歌。憶起兒時,范怡文說唱歌一直是她的最愛,當時父母問她學什麼樂器,她心裡覺得「聲音」也是一個樂器,她很慶幸踏入歌壇五年內發行了七張專輯,歷經黑膠唱片、卡帶、CD等時期,雖然沒有個人創作作品,但還是有幾首歌曲陪伴樂迷40年。

范怡文出席『2025中山堂廣場音樂會』    照片提供:中山堂廣場音樂節

葉佳修表示,1974年11月開寫〈流浪者的獨白〉,隔年2月受邀錄音後,之後在警廣平安夜節目上固定於凌晨時分由主持人凌晨小姐播放、傳唱,回看民歌50,對每個「當時的年輕人」各自都有啟動屬於自己跑道的起跑點。他也憶起當年與台北市立國樂團在幽然綻發歷史韻味的中山樓合作演出了一系列〈鄉間的小路〉…等,以「斯土斯民」為主題的作品。當年在歷史建築共鳴著國樂伴奏抬頭的剎那,恍如見到李白、杜甫、李清照等歷史上的文化人,唱著他們從「詩經」以下,屬於他們時代,中華文化獨有帶旋律的文學之美流淌至今,乃至以後的以後「可歌的文化」,如今民歌50再回中山堂,意義非凡。

于冠華出席『2025中山堂廣場音樂會』   照片提供:中山堂廣場音樂節

于冠華去年首次和女兒于齊薇在中山堂廣場音樂節攜手演出,今年二度登台將獻唱李泰祥老師的經典曲目,包括改編自鄭愁予詩、李泰祥老作曲的〈錯誤〉,他期待自己可以將這些經典詮釋到位,也可以讓更多的民歌迷得到更深層的滿滿的心靈收穫和感動。于冠華表示,一直都很喜歡唱各式各樣的經典好歌,也希望能詮釋出自己領略的味道,帶給大家聽覺上不同的感受,演唱經典歌曲很重要的是保留著這首歌原來最珍貴的部分,如果改成了四不像,就是畫蛇添足。每一首經典歌都應該被傳唱,這就是他喜歡唱經典歌曲的原因。

丁曉雯出席『2025中山堂廣場音樂會』    照片提供:中山堂廣場音樂節

馬毓芬12歲就曾與父母第一次參訪中山堂,能夠參加本次活動意義非凡,特別挑選不同曲風的民歌演唱,包括三哥馬兆駿的民歌作品:原唱黃仲崑(無人的海邊)以及包美聖(長空下的獨白),她說,每次聽到這首輕快的歌都讓我感覺很開心,年輕與瀟灑的感覺,所以希望能傳達這樣的正能量給現場觀眾。身為歌手又是天王天后御用合音、也是專輯與配唱製作人,馬毓芬覺得自己很幸運,音樂養成之路除了參加合唱團接觸比較多古典合唱曲,再加上校園民歌以及哥哥馬兆駿與當時西洋歌曲的音樂啟蒙,都成為她的重要音樂養分。馬毓芬表示:「聽民歌50年,我覺得最重要的事是無論何時都提醒了我單純喜愛及創作音樂的初心,它代表了不僅是一個時代,更是一種對於國家情懷,人文及大自然,許許多多的愛的傳承。」

2025中山堂廣場音樂節宣傳海報    照片提供:中山堂廣場音樂節

Related Posts

1 of 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