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媒體

從艾永青之嘆 看見台灣理性討論空間的流失

曾任台灣公廣集團《TaiwanPlus》編輯部的英籍主管艾永青(Ed Moon),近日舉家離台後,對台灣發出沈重諍言。他說,「我不認為台灣正走在對的方向上。」他的感慨,不僅來自新聞工作被干預,更是眼見台灣社會理性討論的氛圍快速遭到極端言論及政治動員所取代。他回顧過去曾經感受到台灣熱情而理性的公共討論空間,大罷免期間明顯質變。一番心聲,引發討論本是好事,但旋即有人急於貼上標籤,直指他是大柯粉。不以人廢言,賴粉、韓粉、柯粉又如何?扣帽子式的反擊,不啻為艾永青對台灣的失望又一佐證。

艾永青認為,民進黨在國會未能掌握過半席次,賴總統沒有試圖與在野黨協商組成聯合內閣,反而與核心盟友討論「大罷免」,並以「公民團體」的名義大力推動。這種「大罷免與民進黨無關」的說法,竟被接受?他指出,大罷免行動期間,台灣對陸配刻意打壓,政府在沒有新修法情況下,以新的詮釋就對長年在台生活的陸配展開一連串行動,令人感到不安。最讓他震驚的是,積極參與並支持罷免的人士,竟被發現正研究納粹主義。社會氛圍的改變之外,他坦言,他與家人也成了部分極端人士的攻擊目標,成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看到一位曾經熱愛台灣,並選擇在此工作、定居的外國朋友對於台灣的失望,怎不令人喟嘆。問題的本質不在於艾永青究竟偏好哪位政治人物,而在於他所提出的警訊:在台灣,是否還能容納不同立場者發表看法?就算他真是柯粉,難道就喪失了觀察台灣、表達意見的權利?這種「非我族類」就不能對台灣說三道四的的邏輯,正是台灣理性討論逐步被壓縮的病癥。當一個外籍記者都能感受到這種社會暴力,身處其中的台灣人更應有所警覺。

國民黨立委王鴻薇解讀,艾永青道破民進黨「國王的新衣」,凸顯大罷免是假公民、真動員。綠營支持者則急急反駁,甚至有人把焦點轉移到他「身分背景」與「個人好惡」,怒轟艾永青假中立,更狠酸柯文哲魅力已經征服英國。親綠者的酸言冷語,恰恰反映了台灣面臨的輿論困境:當批評被歸類為敵意,當提醒被視為攻擊,民主社會的健康辯論空間將逐漸消失。也坐實了艾永青所言不虛。

艾永青眼見發文成為朝野攻防工具,再度發表三點聲明。其中一句值得銘記,「政黨是一群有缺陷的人所組成的有缺陷的團體,掌權者必須接受最高程度的檢視。」這是新聞專業的基本信念,也是民主社會的底線。他並未將台灣簡化為「藍綠對立」或「親中/親台」的二元分類,而是提醒我們極端言論對社會凝聚力的傷害。他的批判並非要求推翻,而是希望修正。若一個外國記者都能提出如此真誠的反省,我們難道不應更虛心以對?

台灣民主發展已走過數十年,選舉制度、言論自由、政黨競爭都在形式上完備,但「風行草偃」之下,若政治動員持續撕裂民心、壓縮思辨,民主將只剩下表面的熱鬧與激情,而失去深層的理性與共識。艾永青選擇離開,許多台灣人或許沒有「打包回英國」的選項,但心中的無力感同樣存在。

民主的價值在於是否容得下異議。當社會只剩下立場的對決,而失去了冷靜討論的空間,那麼台灣真正的危機,並非外部威脅,而是內部的極化。一位英國朋友的諍言,其實道出了許多民眾心聲,君不見大罷免的投票,或已足堪證明。與其惶惶巧辯,不如虛心領教。

Related Posts

1 of 35,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