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子島開發爭議檯面化!居民分兩派激烈對峙 市府堅持依法行政
社子島開發爭議正式進入白熱化階段。台北市政府8日舉辦「社子島地區區段徵收案」首場土地協議價購會議,場外爆發激烈對立。反對徵收的社子島自救會與支持開發的社子島居民權益促進會僅相隔一條馬路互相叫陣,場面一度緊張。雙方爭執焦點在於市府是否在環評訴訟未定的情況下違法推進徵收程序,凸顯這個延宕半世紀的開發案正面臨重大分歧。
兩派居民立場鮮明對立
會議開始前,場外就瀰漫著緊張氣氛。社子島自救會高舉「反對區段徵收、解除禁建、原地改建」的標語,質疑市府在台北高等行政法院裁定環評違法撤銷的情況下,仍強行推進區段徵收計畫。自救會批評,市府未提出興辦事業計畫就急於推動「協議價購」,違反《土地徵收條例》規定。
僅僅一條馬路之隔,社子島居民權益促進會則表達完全不同立場。他們高喊「唯有區段徵收才能改善生活品質」,強調社子島被禁建超過50年,導致缺乏基本公共設施,沒有市場、診所,連完善的污水下水道都沒有,還有交通不便和環境風險等問題,迫切需要透過整體規劃來改善居住環境。
市府回應:依法行政程序無誤
面對雙方爭議,台北市地政局強調一切依法行政。地政局表示,雖然環評結論經台北高等行政法院判決撤銷,但環保局已依法提起上訴,在訴訟定讞前審查結論仍然有效。協議價購會議依法僅能由土地所有權人參加,因此不開放媒體採訪,並非黑箱作業。
地政局說明,區段徵收面積約279.12公頃,平均每坪27萬元。若土地所有權人拒絕參與協議或未能達成協議,將依《土地徵收條例》規定辦理區段徵收。市府立場是希望在兼顧程序正義的前提下,推動這個延宕多年的開發案。
半世紀禁建的历史包袱
社子島開發爭議的根源可追溯至1970年開始的禁建政策,當時因防洪考量限制當地發展,導致基礎建設長期停滯。隨著時間推移,居民逐漸分化為兩派:一派希望盡快透過徵收改善生活環境,另一派則擔憂迫遷與文化聚落保存問題。
這種分歧反映了都市更新中常見的難題:如何在發展與保存、公共利益與個人權益之間取得平衡。社子島案例特別之處在於禁建時間長達半世紀,累積的問題更加複雜難解。
法律程序與居民權益的拉鋸
從法律角度來看,此案涉及環評法、土地徵收條例等多重法律程序的交錯。自救會主張環評已被法院撤銷,徵收程序應暫停;市府則認為在上訴期間原處分仍然有效,可以繼續推進相關作業。
這種法律見解的分歧,加上居民間的立場對立,使得社子島開發案陷入複雜的僵局。未來無論是繼續推進或是重新評估,都需要更細緻的溝通與協調。
社子島開發爭議凸顯了都市發展中的深層矛盾。
一邊是渴望改善生活品質的支持徵收派,另一邊是擔憂迫遷與文化保存的反對徵收派,雙方都有其正當性和合理性。台北市政府夾在中間,面臨依法行政與回應民意的雙重壓力。
這個延宕半世紀的開發案,最終需要找到兼顧程序正義與實質正義的解決方案。無論結果如何,都應該建立在充分對話與互相理解的基礎上,讓這個台北市最後一塊大規模未開發區域,能找到最適合的發展方向。畢竟,真正的進步不應該建立在任何一群人的犧牲之上,而是追求最大共識的平衡點。
圖/google map M傳媒 https://94m.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