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中山醫學大學日前舉辦「2025氣候變遷與醫學及教育國際研討會」,盼將氣候議題納入醫學教育課程核心。(圖╱中山醫大提供)
【亞太新聞網/記者孔亮云/台中報導】
台中中山醫學大學日前舉辦「2025氣候變遷與醫學及教育國際研討會」(ICCCME 2025),邀請美國杜克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及國內產官學專家,聚焦氣候變遷對醫學教育、臨床實務與公共政策的影響。校長黃建寧表示,氣候變遷已從環境議題轉變為健康威脅,醫學教育不應僅止於診斷與治療,更需理解其對健康的衝擊,並具備跨領域合作能力。
▲衛福部政務次長林靜儀強調,未來將持續跨部會合作,從健康風險管理到社會支持系統,全面提升醫療與公共衛生體系的韌性。(圖╱中山醫大提供)
台灣長期面臨高溫、空污與傳染病壓力,醫療現場挑戰嚴峻。中山醫大展現跨領域合作迎戰健康危機的決心,廣邀醫學、公衛與環境科學專家、師生及臨床醫師參與這次研討會,期望將氣候議題納入課程核心,培養具前瞻視野與社會責任的人才。
▲中山醫大邀請美國杜克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及國內產官學專家,分享氣候變遷與醫學教育議題。(圖╱中山醫大提供)
衛福部政務次長林靜儀表示,衛福部、勞動部及環境部共同推動「健康領域氣候變遷調適行動方案」,包括強化緊急醫療、防疫量能,建立監測與預警系統,以及高低溫關懷服務,守護脆弱族群等。她強調,未來將持續跨部會合作,從健康風險管理到社會支持系統,全面提升醫療與公共衛生體系的韌性。
杜克大學醫學院教授黃裕欽指出,人為活動是氣候變遷主因,社區韌性需仰賴教育、公共衛生建設與科學數據;醫學院副院長Aditee Narayan分享將氣候議題納入醫學教育的案例,強調課程改革能培養學生理解氣候對健康的影響;副教授Robert Matthew Tighe則介紹「氣候與健康研究戰略計畫」,展示跨國研究資源整合模式。新加坡國立大學副校長許連斌提出「永續未來」倡議,透過能源解決方案、自然本位介入與都市整合策略推動合作,並以永續學院為平台,培養面對全球挑戰的人才。
國內專家也從臨床、政策與教育面發表看法。中山附醫心臟內科主任蘇峻弘提醒,極端氣候與空污已對心肺疾病造成威脅,須從流行病學與公共政策雙管齊下因應;環境部氣候變遷署署長蔡玲儀則分享台灣在減災、再生能源與減碳上的努力,呼籲跨部門合作;中山醫大講座教授楊仁宏建議醫學教育納入氣候敏感性疾病,並推動跨領域合作,以培養具備韌性的醫療人力。
校長黃建寧最後強調,透過與國際專家交流,期望引入經驗,推動符合在地需求的課程發展,成為教育革新的起點。醫學院院長葉兆斌則表示,「氣候變遷與健康」不僅是教育議題,更是全民健康的基礎,期待跨國合作讓臨床觀察與數據能反映於政策,打造更具韌性的健康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