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年度的總預算爭議,已讓社會付出龐大代價。那場伴隨大罷免而起的政治硝煙,不僅消耗了國家治理的能量,也讓民眾對賴政府留下政治為先的印記。如今,115年度中央統籌分配稅款計算,是《財劃法》修正後中央與地方的第一回合交手,卻因分配公式錯置、補助款性質模糊等問題,再度引發爭議。這不是單純的「搶錢大戰」,而是制度漏洞下的全民隱憂。
台中市長盧秀燕召集15縣市首長北上發聲,希望能與行政院獲得良好的溝通與解決。她強調「再窮不能窮教育、再省不能省孩子」。她點出地方基礎建設與教育支出龐大缺口,例如台中市單就學校新增與冷氣維護經費,就已超過市府能承擔的範圍。新北市長侯友宜則補充三大方向:釐清中央與地方責任、立即撥付114年度延宕的補助款、公開交代345億元統籌稅款的流向。他直言「不求多,只求公平」,凸顯地方政府的共同訴求。
問題的根源其實不難釐清。首先,財劃法條文轉化為公式時出現技術性漏洞,導致逾300億元無法分配。引發爭議的還有,原本屬於自動分配的一般性補助款,被納入計畫性補助,遭質疑可能出現「看顏色撥款」的情形。對於在野黨執政的縣市來說,這樣的擔憂應不過分。而中央未有完整試算與透明溝通,讓地方無所適從等,這些問題並非單一縣市感到困境,癥結還在於制度的設計。
然而,行政院至今還是以「立法院倉促修法」為由推卸責任,卻忽略了當初政院不願提出版本。政院不提版本,難道不是因為大罷免的政治算計?如今問題爆發,若中央仍以朝野對立或藍綠攻防來框架,就等於讓人民再度成為輸家。因為無論中央總預算或地方預算,一旦不公、拖延,真正受害的並非政黨,而是教育經費不足的孩子、基礎建設停滯的鄉鎮、與無法享受公共服務的居民。
補救並非沒有路徑。首先,行政部門應立即公開完整公式與試算表,檢驗數據正確性,讓各縣市首長都能清楚了解並尋求公平制度的彌補。為了不耽誤民眾福祉,行政院應先行補足因公式錯置所造成的財源缺口,避免地方預算陷入停擺。有識者建議,中長期應引入第三方復核機制,確保分配規則不再隨執政者顏色起舞。這才是「制度化與透明化」的真正落實。
財政劃分不是中央「恩賜」,而是憲政體制下的分配正義。賴政府若真要展現「做事的決心與勇氣」,就應誠實面對錯誤,與地方共同修補漏洞,而非任由問題政治化。
114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引發波瀾、教訓猶在,115年度若再因財劃法爭議陷入消耗,不僅地方治理受阻,人民信任也將進一步流失。台灣不能再讓「政治對立」凌駕「分配正義」。是時候讓財源分配回歸制度,回到人民的需求,別再讓補助款成為政治籌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