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搬四次家!爸媽一輩子租房,我還能買得起嗎?
「父母都租房,自己該買房嗎?」這個問題背後,藏著台灣年輕世代對居住正義的深切困惑。近日有網友分享租屋不穩定經驗:「房東想賣房就被迫搬家,毫無歸屬感」,道出許多租屋族的心聲。這種「遷徙焦慮」正成為推動租屋世代思考購屋的關鍵動力。
租屋現實:不穩定的居住困境
根據內政部最新統計,台灣租屋家庭比例已突破百萬戶,其中相當比例是長期租屋的家庭。這些家庭正面臨著相同的困境:租約不穩定、隨時可能被迫搬遷、無法按照自己的意願布置居住空間。
一位租屋十年的民眾分享:「三年搬四次家,每次都是因為房東要賣房或收回自住。這種不斷遷徙的生活,讓人對『家』幾乎失去歸屬感。」這種經驗正是推動許多租屋家庭下一代思考購屋的關鍵因素。
購屋動機:超越投資的心理需求
專家分析:「購屋決策不僅是經濟行為,更是心理需求。擁有自己的房子代表著穩定、安全感和對未來的掌控力,這些都是租屋難以提供的。」特別是見證父母長期租屋不穩定性的年輕人,更容易產生強烈的購屋動機。這是一種代際傳遞的居住焦慮,看到父母年長還要擔心搬家問題,子女自然會想要建立更穩定的居住環境。」
現實挑戰:高房價下的兩難困境
然而,理想與現實存在巨大落差。根據統計,台北市房價所得比已超過15倍,意味著平均需要15年不吃不喝才能買房。這種高房價環境下,即使有強烈購屋意願,執行面也面臨極大困難。
房產專家建議,與其糾結於「買或不買」,不如思考「如何買」:
1. 先求有再求好:從郊區或小宅開始入手
2. 善用政府資源:青年安心成家貸款等方案
3. 建立購屋計畫:設定具體儲蓄目標與時間表
租屋權益:另一個思考方向
同時,學者也建議應該思考改善租屋環境的可能性。歐洲國家的長期租約制度、租屋權益保障等,都是可以借鏡的方向。居住正義不應該只有「購屋」這個選項,也應該包含「安心租屋」的權利。
專家認為,父母租屋的經驗確實會影響下一代對購屋的態度,但更重要的是從中學習到居住穩定的價值。無論最終選擇購屋還是租屋,關鍵在於找到適合自己生活階段的方式。與其被「一定要買房」的觀念束縛,不如務實評估自身經濟狀況與生活需求,做出最適合的居住選擇。畢竟,真正的「家」不是由房屋權狀定義,而是由生活品質與心理安全感構成的。
M傳媒 https://94m.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