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傳媒|記者責任編輯/綜合外電報導
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11日接受《CNBC》專訪時提到:「我們將和台灣達成一項重大協議,與瑞士也可能達成貿易協議」;不過,盧特尼克並未進一步說明與台灣的具體協議內容和達成的時間。除此之外,盧特尼克也提到與印度的貿易協議,至於南韓方面雖達成共識,但尚未正式簽署。
盧特尼克指出,川普政府推動的貿易政策與關稅權限,近期在國會與市場持續引發關注,但相關談判仍在推進,未來幾個月將有更明確的成果。盧特尼克強調,這些協議將是美國重塑全球供應鏈、降低對中國依賴的重要一環。
在台灣方面,外界解讀:華府希望藉此加強對台經貿連結、同時提升安全合作。近期台灣也加碼通過韌性特別預算案,投入船艦與無人機建設,以因應兩岸緊張局勢。同時,台灣8月出口再創新高,展現抗衡關稅壓力下的韌性。
瑞士與印度則是美方特別鎖定的重點市場,瑞士作為歐洲的金融樞紐,可能成為美國資金與技術的重要合作橋梁;印度則因人口紅利與龐大市場,被視為「去中化」供應鏈的戰略要角。
至於南韓,盧特尼克坦言,雖然美韓談判已有成果,但首爾尚未簽署協議,顯示雙邊在細節上仍存在歧見。市場人士認為,韓國在汽車、半導體與鋼鐵等產業的利益分配,恐是主要卡關原因。
訪談的另一個重點是美國與日本上週敲定的關稅與投資協議,盧特尼克說明,未來將由日本先出資5500億美元投入美國境內專案,並在初期與美方平分相關利潤;待日本收回本金後,後續利潤分配將改為美國佔九成、日本僅佔一成。
這筆龐大資金將交由雙方成立的投資委員會建議項目,再送交美國總統川普批准後啟動,範圍涵蓋:核能電廠、抗生素等國內製造業計畫。美方將負責聘用工人與施工,日本則需透過舉債「擴張資產負債表」籌資。盧特尼克強調,長期而言,日本納稅人不會因此承擔負擔,因為本金將可透過專案收益回收,而日本消費者也能享有較低關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