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文哲案最新民調,42%民眾認同柯案是「冤獄」超過不認同的比例,同時也有逾5成民眾「不滿意」北檢辦案表現,台灣司法公信力備受考驗。高院今日罕見自為裁定,台北市議員陳怡君涉詐領助理補助費無需羈押,理由是檢察官具舉證責任,檢方起訴後,證據應視為蒐集完成,除非有勾串等具體事證,否則法院不應以串證為由羈押。對照柯案一再延押,讓人有乍見司法曙光的欣慰。豈料,旋即傳出北檢抗告成功。柯文哲遭押近一年重見天日,引發高度關注,北檢抗告贏了上半場,碎了不少人的眼鏡。後續更裁恐將持續引發司法與政治的劇烈激盪。
這場司法大戲,早已超越單純的法律問題,而成為社會對政治與司法信任的試金石。根據台灣民意基金會最新調查,有四成二民眾認為柯案是「冤獄」,三成八則不認同。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直言,社會意見分歧,卻傾向於認為柯文哲是被冤枉的,這將帶來難以想像的政治後果。柯文哲不僅是前民眾黨主席,更是2024年總統大選高票落選者,他的遭遇自然被放大檢視。
司法矛盾更突顯制度裂縫。高院才在民進黨民代陳怡君案中,明確指出檢方應負舉證責任,沒有「具體事證」不應羈押;但在柯文哲案上,卻認為北院前後理由矛盾,裁定撤銷發回。這種同日不同調的裁定,讓社會難以信服。就有法界人士大呼沒比較沒傷害;民進黨員羈押抗告就交保,非民進黨羈押抗告就發回更裁,果然是「綠能你不能」、「有黨證無敵」。若司法標準不能一致,外界自然質疑「人治」凌駕於「法治」。
不少人原本並不看好北檢抗告理由,像是柯交保後「與陳智菡同車」到「授權社群發言」等,都被羅列其中。這些是否足以證明有「具體串證之虞」,見仁見智。但不可否認的是,檢方一年下來,仍未能端出足以服眾的關鍵證據,卻以延押與抗告不斷拖延,這不僅折損司法威信,也讓人懷疑背後是否摻雜政治意圖。
資深媒體人謝寒冰在柯交保時就提醒,柯若認為「苦難已經結束」恐怕過於樂觀。媒體人黃揚明則說,柯文哲面對的不只是司法關卡,預測柯文哲仍會持續佔據新聞版面很長一段時間。認為柯交保以及綠營拱柯再戰2028,都有讓鷸蚌相爭坐收漁翁之利的政治算計。黃揚明觀察,從大罷免時期完全不關注柯,如今突然演出交保戲碼,說穿了就是為了綠營的勝選方程式「藍白不合,連任清德。」
柯文哲案不只是個人命運,還攸關台灣政治發展乃至司法能否自證清白。法院必須展現獨立性,檢方必須有舉證能力,政治人物更應克制,不要在司法尚未定讞前操弄輿論。政治與司法交錯的肥皂劇大家已經看膩,司法能否力守公平無私的獨立精神,各界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