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歲單親媽賠光積蓄賣預售屋!青安貸款變陷阱,專家揭「政府沒說的真相」M傳媒
近日,一則關於26歲單親青年因資金不足,最終賠售預購屋的故事在網路上引發熱議。這個案例不僅反映了當前房價高企下年輕購屋者的困境,更凸顯了住房政策與市場現實之間的巨大落差。
夢想安居卻夢碎:一個年輕購屋者的真實故事
這位26歲的單親青年看著房價節節高升,擔心再不下手就永遠買不起,兩年前在政府新青安貸款政策的鼓勵下”搶下”一間預售屋。然而,隨著政策收緊、貸款成數不足,他無力在交屋時再拿出幾百萬資金,最終只能在接近賠售的情況下,把房子賣回給建商。
這個故事引發了兩極反應。有人認為”買不起就不要買”,購屋前應該審慎評估,不應賠售就怪政府;也有人譏諷”炒房賺錢就誇耀自己英明,賠錢就怪東怪西”。但這些批評可能忽略了一個更大的結構性問題:年輕人與資金有限者,往往是房市遊戲中最被剝削的一群。
政策與現實的落差:新青安貸款的雙面刃
2023年8月政府推出的”新青年安心成家房貸”,旨在通過提高貸款額度、延長貸款年限和寬限期來減輕首購族壓力。然而,政策實施後,卻出現了眾多投機客、人頭戶申請的情況,導致政策初衷被破壞。
央行在2024年9月啟動第七波選擇性信用管制,針對”第二戶購屋貸款”限縮成數至5成。2025年第1季全台”購置住宅貸款核准件數”約為3.5萬件,較前一季減少22%,年減幅高達35%。同時,2025年6月五大銀行平均房貸利率升至2.283%,創下16年新高。
預售屋市場的風險:解約潮正在醞釀
根據市場數據,2025年前五個月預售屋解約件數較去年同期成長約60%,解約多集中於近兩年購買的個案,反映出短期投資與炒作買盤因資金壓力而紛紛退場。
特別是在桃園與台中兩大預售熱區,解約量明顯激增。即使建商不願直接調降價格,也多採用贈送裝修、家具、車位或其他附加價值的”類降價”策略來提升產品吸引力。
年輕購屋者的結構性困境
在南部,一間預售屋動輒1200萬起跳,對於剛出社會三、四年的年輕人幾乎是遙不可及的數字。他們害怕房價再漲以後更買不起,看到同儕有人靠父母幫忙買房,更加焦慮。
一位房市專家指出,新青安貸款雖然鬆綁,但銀行仍受限貸令的鉗制,必須嚴控不動產放款集中度,因此核貸時綁手綁腳,會用提高利率或降低成數來篩選貸款人。此外,銀行鑑價往往追不上成交價,導致核貸金額與預期有差距。
安居夢想與社會公平的再思考
住房不僅是個人的安居夢想,更關係到社會公平與穩定。當住房遙不可及,帶來的不僅是失望,更可能造成社會後遺症。我們的社會不應該因為房價不斷上漲,出現”有人好到離譜,有人差到離奇”的極端情況。
專家建議,購屋者應該審慎評估自身財務彈性與風險承受能力,房貸支出宜控制在家庭可支配所得的三成以內,以避免債務壓力侵蝕生活品質。
M觀點 政策需要更全面的思考
單純依靠補貼政策可能無法解決住房問題,反而可能推升需求,最終讓弱勢群體買單。需要更全面的政策思考,包括緊縮資金水龍頭、增加供給、抑制投機等多元措施,才能讓房市回到正常軌道,實現”居者有其屋”的社會理想。
只有在制度設計上更加完善,避免給年輕人錯誤信號,才能讓每一個努力的人都看到希望,相信通過自己的奮鬥能夠實現安居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