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宋佳景/綜合報導】
睽違多年、歷經七度流標與重重挑戰的淡江大橋,16日在總統賴清德、行政院、立法院、交通部、新北市府及多位地方民代、國際設計團隊共同見證下,完成全橋合龍,橋面正式閉合,象徵這項跨世代重大工程邁入最後關鍵階段,也展現國家推動重大公共建設的決心與實力。


淡江大橋主橋全長約920公尺、主跨450公尺,為全球最大跨距的單塔不對稱斜張橋,由英國Zaha Hadid建築師事務所設計,橋塔線條取材自雲門舞集舞者的姿態,造型宛如雙手合十,既保留淡水夕照,也兼具美學與工程價值。完工後,將成為北台灣交通要道與國際矚目的新地標。


賴清德總統在典禮致詞時表示,淡江大橋推動過程艱難,若沒有工信集團勇於承擔,就不會有今日成果。他強調,大橋通車後可有效分散交通量,預計減輕關渡大橋約三成、竹圍路段約17%的壅塞,並能直達桃園機場,對北台灣交通發展與產業繁榮意義重大。
他指出,當年因主塔結構特殊,工程曾七度流標,甚至有人建議將設計簡化以降低難度,但中央與地方始終堅持原有理念,最終保留下這座融合藝術與工程的橋塔。也因這份堅持,淡江大橋在2025年獲CNN評選為全球11大重要建設之一,未來與台北101、高鐵一樣,將成為世界旅客心中「台灣的象徵」。
交通部長陳世凱也坦言,主橋段因橋型複雜、工區位於潮汐與強風交錯的淡水河口,兩年間連續七度流標,直到第八次才成功決標,並歷經經費追加與中央地方協調,才讓工程在108年正式展開。他特別感謝施工團隊長期駐守現場,克服嚴苛環境,才有今日成果。


陳部長表示,今日吊裝完成八里端最後一個節塊,雖比橋面低約120公分,屬結構上的正常現象,後續將透過索力調整抬升橋面,順利完成對接。接下來工程將進入瀝青舖築、索力校正與塔吊拆除等工序,確保品質、進度與安全皆達到最高標準。
依計畫,淡江大橋將於115年4月達成通車條件,5月舉行盛大通車典禮,並規劃通車前舉辦藝術季,邀請民眾親自登橋體驗,讓公共建設與文化藝術結合,創造全民共享的榮耀時刻。


淡江大橋計畫自103年獲行政院核定,總經費約230億元,其中新北市府負擔逾85億元,其餘由交通部與內政部國土署分攤。十多年來,從設計到施工,歷經無數波折,如今終於迎來全橋合龍。
賴總統強調,中央將持續支持地方建設,淡江大橋、淡北道路、淡海輕軌三項計畫,中央投入已逾300億元。他說:「未來當飛機飛越大台北上空,遠遠望見這座壯麗大橋時,世界就會知道——台灣到了!」
這篇文章 淡江大橋全橋合龍 賴清德:國家新地標、交通新願景 最早出現於 暢NEWS – 新聞觀點,暢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