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媒體

日本海污應變經驗、美國海廢教育能量激盪對話與思維 2025臺灣海洋治理跨國對話收穫滿滿

【今傳媒/記者李祖東報導】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於9月15日至16日舉辦「2025海洋環境管理國際交流研討會」,邀集來自臺灣及其他8國,共47位國際組織代表與專家齊聚一堂。兩天會議聚焦於海洋污染防治、廢棄物治理、環境教育推廣三大主題,現場討論熱烈,不僅凝聚跨國合作成果,也為臺灣海洋治理帶來新的啟示。

在眾多議程中,來自日本海上災害防止中心(Maritime Disaster Prevention Center, MDPC)的桓本英臣課長報告成為熱烈討論的焦點之一。他不僅分享日本海污應變的長期經驗,更引發與會者積極提問。國內專家關心:「MDPC主要經費來源為何?在無重大事故時如何維持日常運作?若船舶所有人及保險公司逃避責任,該如何處理?」甚至有與會者追問:「能長期待命卻不鬆懈,這樣的應變組織模式值得臺灣借鏡。」

桓本英臣課長以實務經驗回應:「我們的經費不僅來自事故應變收費,更透過國際授課、證照制度、待命應變、政府專案支持及專業顧問服務,確保日常訓練與裝備維護不間斷。」他強調,日本海上保安廳會在必要時先行墊付污染處理經費,再向責任方追償,這樣的制度安排不僅維繫了MDPC的專業能量,也確保日本海域得到即時保護。此番分享讓與會者聯想到臺灣過去如墾丁阿瑪斯號的海難事故,後續求償與責任釐清的個案,更顯臺灣海污法修法的價值。

另一場備受矚目的專題演講,則由北美環境教育學會(North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NAAEE)執行總監 Judy Braus 主講,介紹「全球青年創新挑戰賽」(Youth Innovation Challenge, YIC)。該比賽由全球環境教育夥伴(GEEP)推動,鼓勵15至30歲青年提出創新方案解決海洋廢棄物議題。今年吸引逾60國、300餘件作品投稿,前三名得主來自秘魯、肯亞及斯里蘭卡,並將於9月底來臺受獎並參與亞洲海廢治理工作坊,去年 (113) 得獎的得主也重回臺灣分享經驗與交流。

現場觀眾問到:「青年是未來,但成人教育同樣重要,你們如何兼顧?」Judy Braus回應:「雖然比賽聚焦青年,但家庭是跨世代的單位,青年帶回的行動力往往能影響成年人,形成擴散效應。」臺灣海湧工作室的講者郭芙也分享:「成人教育需要具體行動。當民眾在淨灘中親眼看到海龜因垃圾受困,更能理解減塑的重要;而在活動中親身使用環保餐具,也讓他們體驗行動的力量。」這段回應引起全場共鳴,與會者頻頻點頭。

海保署表示,這次的專題演講,從日本的專業應變體系到美國的環境教育經驗,不僅展現跨國智慧,也讓臺灣看到「專業制度」與「全民參與」的互補力量。透過這場跨國交流,臺灣不僅學習國際經驗,也再一次確認了我們共同的信念 — 守護海洋,需要專業,更需要代代傳承的行動力。

Related Posts

1 of 36,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