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傳媒|記者張瑞珊/綜合報導
「沒有傘的小孩,只能努力往前奔跑。」這句話,是蘇昭龍對自己一路奮鬥成為建築師過程的深刻註解。從高雄濱海小漁村的孩子,到成為全台各大連鎖品牌指名的建築智囊與環保廠房推手,他用堅毅的腳步與實戰實力,一步步「解」鎖人生,也「解」開建築空間的各種可能。
童年的漏水屋,成為建築夢的起點
蘇昭龍出生於高雄沿海小漁村,童年的家是一間簡陋的舢舨屋,逢雨必漏。那種「無法遮風避雨」的無力感,深深烙印在心中,讓幼年的蘇昭龍在心裡告訴自己,「有一天要蓋一間不會漏水的家,不只是為自己,也為別人。」
對空間最初的啟蒙,來自父親。為了製作烏魚子與魚板條,他的父親在不到十坪的後院裡,親手改造出具備標準流程的半戶外生產線,在有限生活空間與資源中「拆解需求、重構動線」,這段記憶也成為他日後「解建築」思維的源頭。
建築,不只是「建」,更是「解」
求學階段,他對「型隨機能」的傳統設計原則始終心存疑問。直到接觸Frank Gehry與Zaha Hadid的作品,才更加確信:建築從來沒有唯一解答。那一刻,蘇昭龍找到了屬於自己的設計語言──「解建築」。
建築是一場「解」的過程。不只是造型與機能的辯證,更是一種在現實限制中不斷推演、修正、找到「最適解」的態度。
泡麵少年爬升為品牌智囊:實戰鍛鍊的「解題力」
22歲那年,父親驟逝,蘇昭龍帶著2,000元北漂台北,一天打三份工:白天在建築事務所畫圖,下班在便利商店,深夜再去KTV打烊班。曾有長達一年半沒有休假,每天靠一包肉燥麵過活。「考上建築師,像是一把遲來的傘。」但即使有了傘,他持續向前的腳步,也從來沒有停歇。
蘇昭龍的建築實力累積,不只是來自設計圖桌,更是在品牌、法規與現場施工的磨練中鍛造。他歷任三商行店舖發展事業部經理、台灣麥當勞工程部協理,熟悉品牌展店的節奏,也深諳消防、法規、施工的複雜流程。
「連鎖品牌的開店,絕對不只是畫設計圖,時程不等人,法規也不會讓步。必須在『品牌準則』與『在地法規』之間,找到可以落地的平衡,還要準時交付。」
多年歷練,讓他建立起「實戰級建築解決力」。如今,承億建築團隊每年處理超過百件變更使用與室內裝修案,服務對象涵蓋統一集團、85度C、KFC、信義房屋等知名品牌,成為跨國與連鎖企業長期指定的建築智囊與合作夥伴。
承人之意,承擔託付,承接需求:信任與痛點解決
蘇昭龍將事務所命名為「承億」——承人之意,承擔託付,也承接需求。他強調,建築師不是只要創造有形的空間,也要提供無形的價值,「解除使用者的痛點,讓空間如期、安全、有效率地運作」。
談到近期一場極限挑戰——統一資訊大樓改造案。必須在三個月內啟動6,000坪大樓,整合五個事業體,六個月完成進駐。「從需求盤點、設計轉換、法規審查,到發包與施工,期間召開了上百場密集會議,進行跨部門協作與溝通。這不僅是一場制度、信任與節奏的總協調,更是一次讓夥伴、客戶與市場真正看見我們專業價值的關鍵時刻。」蘇昭龍帶領團隊,完成了這項與時間賽跑的大型總動員任務。

用建築提出永續解方:全台首座廚餘再生廠VS環保能源廠
在商業場域,蘇昭龍是品牌的「解題者」;在公共與永續領域,他同樣把「解」推到極致。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案例,是全台首座廚餘回收再生廠房。這個案子基地條件嚴苛:垃圾回填沉積地、山坡地、水土保持,幾乎集齊最難的法規審查大全配。他坦言,原本也想在山頭插上一個創意的驚嘆號,但在Try & Error之後,選擇把有限預算投向內部機能本質——氣味控制、管線整合、動線效率,讓廚餘能迅速轉化為安全有機肥料,實現「從餐桌到田間,再回到餐桌」的循環經濟,成就出一座山頭的務實之美。
另一個案子是桃園鐿豐環保能源廠。這是一座將焚化廢棄物轉化為燃料棒的智慧型工廠,歷時六年,跨越專利製程、能源轉換、BIM(建築資訊模型)協作等多重挑戰,蘇昭龍將法規、結構、外觀與耐用性整合,最終實現了綠能與建築共生的願景,也成為台灣綠能循環的示範基地。
「這不只是一棟建築,而是一個邁向永續未來的系統。」這些專案,讓建築成為推動循環經濟的節點,也讓他的「解建築」理念從圖紙走向土地。

領導團隊,解人心、解共識
蘇昭龍常用籃球來比喻建築分工。曾是校隊控球後衛的他,最懂得節奏與傳導。他說:「團只是集合,隊才能打出節奏。」
「建築不是一個人帶著夥計完成的作品,而是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一起『解』出來的答案。」在跨部門協作中,建築師必須要懂得「翻譯」——把工程語言轉成政策語言,再轉化為社會能理解的價值語彙,讓各方找到對話的交集。蘇昭龍正是最擅長溝通轉譯與關鍵整合的工作。
承億團隊跨足建築、結構、機電、消防與法規,不同角色各有關注點,有人專注技術,有人在乎成本,有人關心社會價值,而他的任務,是把自己定位為「解的引導者」,就是把這些意見整合成共同的語言,讓專案與願景有秩序地推進。
下一個十年:挑戰更高,替未來築路
「父母給的是背景,自己拼出來的,才是江山。」
從一個漏水舢舨屋出身的孩子,到為品牌、城市與環境解決問題的建築師,蘇昭龍示範了,沒有傘的小孩,也能蓋出一片天。
2025年,承億建築師事務所邁入十週年。展望下一個十年,他期望能挑戰設計一棟超高層建築:「那不只是高度,而是能力的總驗證。我想讓大家看到,承億不只是解題的專家,也能定義城市天際線。」
面對AI時代,他並不焦慮。他相信,科技能協助繪圖與分析,但無法取代建築師在現場做出的「解」——法規邊界的判斷、空間使用的拿捏、利害關係人的協調。未來的建築師,不只是設計者,更是協調者、翻譯者與解方提供者。
未來,他期望,用建築專業去解決環境與社會的痛點,讓建築不僅是遮風避雨的庇護所,更能成為推動永續、成就人群,並為社會創造長遠價值的力量。

建築師小檔案
蘇昭龍/承億建築師事務所 負責建築師
臺灣大學土木所博士候選人
公務人員高考二級及格
公務人員高考三級及格
中華民國APEC建築師
中華民國註冊建築師
各大連鎖企業集團建築顧問
知名醫療院所建築顧問
代表作:
新北市廚餘回收環保廠
桃園市鐿豐環保高科技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