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時報/記者游穎達 中市議會報導】
台中市議員面對極端氣候與山區災害風險日益增加,古議員今日特別針對「宜居部落建設安全防減災補助計畫」表達高度關切,並指出新佳陽、梨山、松茂、環山等地區應列為優先強化區域,確保部落居民生命財產安全,打造安全宜居的家園。
議員表示,根據臺中市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推動的「部落永續建設藍圖」,安全防減災是宜居部落建設計畫中的核心項目,內容涵蓋邊坡監測、避難設施、排水改善及防災教育等多層面工作。然而,實務推動上仍面臨資金與技術挑戰。議員強調:「這不是選項,而是責任。唯有落實在地安全機制,部落的文化與生活才能永續傳承。」
針對新佳陽與梨山地區,議員指出兩地皆為高風險區域,過去曾多次發生邊坡滑動、道路中斷等災害。她呼籲市府與中央加強跨單位協調,優先投入「邊坡穩定監測」、「避難路線標示」、「物資儲備管理」等防災措施,並將地方族人的經驗與智慧納入規劃,提升計畫的實用性與文化連結。
古議員進一步提到,松茂與環山地區近年在社區自主防災及文化觀光整合上已展現潛力,應透過此計畫延續成果,結合環境保護、文化意象與安全設施,讓「防災」不只是硬體工程,更是生活文化的一部分。
她最後表示:「宜居部落的核心,不只是建設更安全的環境,更是讓每一位族人都能安心生活、安心回家的信念。我會持續監督市府進度,並爭取更多中央資源,讓山區部落的安全不再被忽視。」
古秀英議員籲檢討和平區土地使用管制 倡議建立原民共管機制守護部落永續
台中市議員古秀英於第4屆第6次定期會中提案,建請市府檢討和平區土地使用管制政策,並建立「原住民族參與及共管機制」,以兼顧保育、基礎建設及部落居住與產業發展的權益。
古議員指出,和平區是原住民族主要的生活領域,現行法令如《國土計畫法》、《區域計畫法》及《山坡地保育利用條例》等,雖以保育為名,卻造成部落居民申請建築、聚落更新及產業發展時屢屢受限,影響生活安全與發展空間。
「原住民族基本法」早已保障族群的土地與文化權益,但相關管制制度仍缺乏族人參與。古秀英強調:「部落居民最了解山林,若能讓地方聲音納入政策審議,不僅能兼顧生態,也能讓青年留在部落。」
她建議市府成立「和平區部落土地使用諮詢委員會」,納入部落代表、學者與市府相關局處共同審議土地使用與開發計畫;另可研議劃設「部落生活及產業專區」,針對傳統農業、文化觀光及民宿經營訂定彈性化規範,讓傳統聚落更新更具彈性與合法性。
古秀英議員表示,和平區兼具生態保育與部落文化雙重價值,「唯有制度共創、權益共管,才能達成真正的永續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