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媒體

「台中購物節」城市品牌建設優缺分析 打破全球化迷思與「煙火式行銷」陷阱

(鄒志中特稿)     在追求城市國際化的浪潮下,全球地方政府競相透過大型節慶與活動,皆試圖將城市文化推上世界舞台,吸引國際旅客與資本。然而,這種策略經常重蹈覆轍——其本質與二十年前台灣各地爭相舉辦燈會或花季的邏輯並無二致:皆企圖透過短期的流量刺激,達成觀光、消費與就業的目標。台灣各地政府單位力推的「購物節」模式,是否也早已陷入同質化競爭的困境?目前正值台中市政府強力促銷「台中購物節」的時期,其影響力道是否政府單位官宣的成效?還是只是在「消化預算」?的確值得國人斟酌三思。

弔詭的是,當代城市行銷的「升級」並非在於活動規模的擴大,而是思維的根本轉變。真正的國際競爭力,建立在長期的國際識別度與永續競爭優勢上,這要求城市具備深厚的文化底蘊與穩固的產業韌性,而非僅靠一次性的活動熱度或高額獎金的數字遊戲。

全球競爭的同質化困境與「煙火式行銷」

將城市推向國際舞台的雄心,是全球城市共同的目標,只是包裝話術不同。從台中市政府力推的「台中購物節」、首爾的韓流文化輸出,到杜拜的購物嘉年華,全球城市都在爭奪有限的國際關注力。

這些國際行銷策略最終產生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

  1. 深度轉化: 促進真正的文化交流、鼓勵深度旅遊與體驗經濟,帶來結構性的成長。
  2. 表面刺激: 淪為純粹的數字遊戲,例如透過高額獎金衝高登錄人數,卻未能轉化為城市競爭力的實質提升。

後者即是典型的「煙火式行銷」——活動本身也許熱鬧非凡,但由於缺乏深度的文化或產業支撐,其效益轉瞬即逝,對城市品牌的建立助益有限。問題的核心並非活動的娛樂性,而在於其缺乏延續性的表面文章。

城市競爭的殘酷鐵律與長遠策略

若從更宏觀的角度審視,城市競爭並非現代產物。美國學者在戰後便提出了「城市競爭理論」,指出現代城市發展遵循一套類似企業品牌定位的競爭秩序。在全球資源與注意力有限的環境下,城市必須找到其獨特的賣點(Unique Selling Proposition),才能在全球城市網絡中佔據一席之地。

一個城市通常會先發展某個特色產業或文化優勢,但當其進入成熟階段,便必須啟動轉型升級。如果發展腳步趨緩,便會迅速被後來者超越——這是「不進則退」的城市競爭鐵律。

亞洲城市發展軌跡,提供最佳佐證

東京: 戰後藉由製造業與科技創新奠定國際地位,隨後成功轉型為文化創意與高端服務業中心。

首爾: 在九零年代經濟危機後,有意識地將國家資源投入文化產業,透過韓流(K-Pop、影視)形成強大的文化輸出,成功建立城市品牌。

新加坡: 作為小型城市國家,其生存策略是專注於金融、物流、會展等高附加價值產業,確保其在區域競爭中不可取代的樞紐地位。

這些成功案例證明,城市國際地位的建立,並非依賴單一大型活動,而是長期且連貫的產業政策、文化資本投資與人才培育。透過持續的策略調整與資源投入,城市的生態系統得以不斷升級,幾乎每個環節都在進步。

打破迷思:何謂「真正的升級」?

當全球城市開始模仿成功者的行銷策略時,關鍵在於:這些策略是否真正適合本地條件,還是僅僅是表面的模仿?

城市升級是一場殘酷的馬拉松。不能因為既有的成就而自滿,必須持續創新。真正的升級,絕非僅是量化指標的增長:

真正的升級不是: 外國參與人數增加、活動獎金提高、短期消費金額衝高。

真正的升級是: 城市的文化深度、產業競爭力、基礎設施韌性、以及居民生活品質的實質提升。

若要歸納出城市行銷的單一法則,「深度優於廣度」是最接近的核心答案。城市國際化不應只追求觸及國家數量、下載人次或消費金額等表面指標,而應著重於如何建立真正持久的**文化連結、產業優勢與永續發展模式。

台灣的深度實踐:以基礎建設為核心

台灣的城市發展經驗已證明,長期的願景規劃與基礎建設投資,才是城市品牌成功的基石。

台北市: 透過主辦世界大學運動會、設計之都等活動,逐步建立國際形象。但更深層的競爭力,來自於其高效的捷運系統、密集的文化場館、以及創意產業聚落等基礎建設的累積與優化。

台南市: 專注於古蹟保存與文化觀光,建立了獨特的城市性格。其吸引的是真正對歷史文化有興趣的「深度旅客」,而非追求短期消費的過客。

高雄市: 經歷了數十年的產業調整與都市更新,從重工業城市成功轉型為海洋文化與會展中心,這是一項長期結構優化的成果。

這些案例表明,當城市將大量資源投入單一、短期的購物節或嘉年華時,若同時忽略了文化內涵的深化、產業結構的優化、以及公共服務的提升,即便短期數字亮眼,長期而言仍難以建立真正的國際競爭力。

城市品牌,源於生活方式的獨特魅力

從國際經驗來看,真正成功的城市行銷往往是「不刻意為之」的結果——其成功源於城市本身具備的獨特魅力,自然吸引世界目光。

巴塞隆納: 因高第建築與其獨特的足球文化,成為全球旅遊勝地。

愛丁堡: 憑藉其藝術節與深厚的文學傳統,穩固了文化之都的地位。

墨爾本: 因其獨特的咖啡文化與街頭藝術,吸引了全球年輕世代的目光。

這些城市的共同點是:它們提供的不是短期的消費優惠,而是一種獨特且不可取代的生活方式與文化體驗。反觀許多亞洲城市的「購物節」模式,卻往往陷入同質化競爭的困境。一個城市的國際競爭力,最終取決於它能否提供獨特且不可取代的價值,這遠比活動規模或行銷預算來得重要。「城市行銷」的未來,必須從短期的「煙火秀」思維,轉向長期的「深度工程」建設。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