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媒體

災後心理重建 透過「一村一醫院」的服務模式 醫療與心理團隊深入各村落與家庭

[台灣新聞雲報]記者王俊欽/花蓮報導

「0923馬太鞍堰塞湖溢流」災害重創花蓮光復鄉、鳳林鎮長橋里及萬榮鄉明利村等地,隨著災區工作從第一階段「立即關懷」邁入第二階段「心理復原與重建」,光復糖廠安心關懷站將於10月17日撤站,完成階段性任務。接續透過「一村一醫院」的服務模式,醫療與心理團隊深入各村落與家庭,及早辨識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風險,主動介入輔導,降低精神疾病、自殺及物質濫用等潛在風險,讓災後心理重建之路更加穩固,充滿力量與希望。

花蓮縣衛生局局長朱家祥表示,花蓮縣衛生局於第一時間9月24日迅速啟動災後心理支持機制,在大進國小設立「安心關懷站」,並陸續於瑞穗生命園區、馬太鞍教會及光復糖廠醫療站等,提供心理支持與情緒陪伴,成為災民心靈復原重要依靠,截至10月13日安心關懷站已累計服務達3,455人次。安心關懷不會退場,陪伴不會中斷,衛生局將持續攜手轄內醫療院所、臨床心理師公會、諮商心理師公會及在地民間團體,推動長期在地化的心理支持機制,陪伴鄉親走過心理重建復原之路。

朱局長指出,災後心靈復原是一場馬拉松,不是短跑。在衛生福利部心理健康司陳柏熹司長的支持下,花蓮縣衛生局以「一村一醫院」為核心策略,串聯轄內醫療院所共同投入災後心理重建工作。由國軍花蓮總醫院協助光復鄉大華村,花蓮慈濟醫院負責光復鄉大安、大全、東富及大興村,門諾醫院壽豐分院支援光復鄉大馬與大平村,臺北榮民總醫院玉里分院及鳳林分院服務光復鄉大同村與北富村,衛生福利部玉里醫院則支援光復鄉大進、西富及南富村,衛生福利部花蓮醫院負責鳳林鎮長橋里及萬榮鄉明利村。此外,諮商心理師公會與臨床心理師公會專業團隊亦共同投入人力,深入社區進行關懷訪視,提供心理支持心理諮詢與諮商服務,並辦理各類安心、減壓及支持團體活動,攜手推動長期的心理重建與心靈關懷工作。

心理健康是災後重建成功的關鍵,心理支持工作必須在地化、長期化,讓鄉親能在熟悉、安心的環境中,獲得持續且有溫度的專業陪伴。」災害後常見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反應,包括睡眠困難、反覆回想災難畫面、情緒低落、過度警覺或逃避相關情境等。若症狀持續超過一個月,應及早尋求專業協助,以免影響生活與健康。 花蓮縣衛生局提醒,災後心理健康小叮嚀:

面對災後心理壓力,民眾可透過以下方法進行自我照顧與調適:

  1. 與親友傾訴、保持社交連結,避免獨自承受壓力。
  2. 維持生活作息與規律飲食,幫助身心穩定的節奏。
  3. 適度運動、深呼吸或放鬆練習,緩解緊張情緒。
  4. 若情緒困擾持續或難以改善,應主動尋求專業協助。

民眾若有任何心理困擾,歡迎撥打24小時免付費安心專線 1925(依舊愛我),或洽詢各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花蓮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03-8351885、鳳林鎮社區心理衛生中心:03-8760208及玉里鎮社區心理衛生中心:03-8888002。

這篇文章 災後心理重建 透過「一村一醫院」的服務模式 醫療與心理團隊深入各村落與家庭 最早出現於 台灣新聞雲報

What's your rea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