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媒體

海保署與災防中心簽MOU 建構海洋生態預警機制迎戰氣候變遷

202510161513470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主任陳宏宇(左)與海保署署長陸曉筠(右)簽署合作備忘錄。圖:海保署提供

【記者 周嘉華/台北報導】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16日與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NCDR)簽署「海洋保育與災防預警合作備忘錄(MOU)」,雙方將以韌性海洋為核心,結合遙測技術、大數據與數值模擬,建立海洋生態與氣候風險預警機制,希望在氣候變遷挑戰下有效減緩衝擊,確保海洋生態永續發展。

海保署表示,此次合作呼應全球氣候變遷與海洋保育調適的重要議題,未來將透過風險辨識、監測系統與資料平臺,掌握海洋環境變化趨勢,提升預警能力並作為海洋保護區管理、保育與復育策略的參考。合作範疇涵蓋海洋生態預警及風險評估制度、海洋保護區適應管理模式,以及跨域氣候與海洋資料整合平台。

202510161513471
海保署與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啟動海洋保育與災防預警合作大合照。圖:海保署提供

海保署署長陸曉筠指出,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海洋正面臨海水升溫、酸化與低氧化等壓力,珊瑚礁、紅樹林及海草床的生態系都受到威脅,生物多樣性亦逐漸下降。她表示,為提升系統韌性,需從科學監測、環境調適與政策治理多方面著手,與災防科技中心合作更具前瞻意義。

陸曉筠進一步說明,雙方將先行推動珊瑚白化本土預警系統示範區建置,並應用氣候危害情境辨識海洋保護區潛在風險位置,同時發展海洋廢棄物漂流模擬及管理應用,以在面對極端氣候、污染與人為壓力時,建立應變及調適能力。

災防科技中心主任陳宏宇表示,極端風浪、海水溫度上升與海平面上升已對海洋與沿海地區構成衝擊,災防中心將在國科會科研主軸下,以既有科技成果為基礎,深化監測、預測與防災技術,與海保署建立長期夥伴關係,共同擬定調適政策,「用科技守護海洋臺灣」。

他指出,氣候變遷造成的海岸災害型態正逐漸改變,災防作法也要同步更新,藉由跨機關合作,可整合風險評估與預警資訊,提前部署減災策略。

海保署補充,建構具韌性的健康海洋是未來保育主軸,將以衝擊與影響評估、風險地圖建構及減緩與調適行動為核心,並透過科技工具支持政策落實。此次簽署MOU是海洋保育與災防整合的重要里程碑,不僅有助強化海洋系統的恢復力與調適力,也為面對未來氣候威脅、污染風險及人為開發壓力奠定合作基礎。

海保署強調,海洋保護不再只是單一領域任務,氣候變遷帶來的挑戰需跨域因應。透過與災防科技中心的協作,將逐步建構可長期運作的預警體系,讓海洋保護區及周邊環境能在變動中維持穩定,邁向健康、永續的海洋願景。

這篇文章 海保署與災防中心簽MOU 建構海洋生態預警機制迎戰氣候變遷 最早出現於 暢NEWS – 新聞觀點,暢所欲言

What's your rea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