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一名清寒大學生因無力繳交一萬八千元學雜費、休學受阻,選擇從七樓一躍而下,墜樓前還不忘把手機留給弟弟,希望能賣些錢貼補家用。這不是一則單一的悲劇新聞,而是一面照妖鏡,照出台灣自詡「經濟亮眼」下的貧窮斷層。
輿論第一時間劍指學校冷酷疏失,教育部也以「橫向聯繫不足」帶過此事,聲稱已請校方「亡羊補牢」。但真正的問題遠不只是校方加強橫向聯繫或加註即可,而是整個國家對於中低收的「統計失真」與「制度失靈」。
立委王世堅被喻為民進黨最後良心,最近才以《沒出息》風靡兩岸,日前再度發出諍言。政府宣稱台灣貧窮率約為7.13%至7.57%,遠比歐美日韓14%到16%之間還要低。但真實社會情況卻是,越來越多佝僂白髮的老人四散街頭拾荒、打零工,夜裡的車站、公園,越來越多無家者。
王世堅引用民間數據,指依照國際通用的「中位數所得六成」標準,台灣實際貧窮人口應在12%至13%,相當於280萬至300萬人。但目前能領到政府救助的低收與中低收僅約50萬人,意味超過250萬人被排除在社福救助之外,成為統計表格之外的「黑數」。王世堅說得直白:「少算的每一個百分點,背後都是沒有被接住的一個家庭、一個人生。」
台中這位大學生正是黑數之一。他的外公領有勞保,因此無法被認定為中低收入戶;年滿二十,長期協助他的公益團體也依法停權,支援中斷。休學門檻設計的初衷,是防止學生惡意欠費,但當制度僵化、不問理由一體適用,就成了壓斷生命的繩索。
這起悲劇也暴露教育體系的結構性缺陷。導師、學務、教務、輔導各自為政,資訊無法共享,學生若不主動開口,系統便假裝他們不存在。教育部呼籲「不要苛責第一線處室」,誠然,但真正應該被檢討的,是一套以流程為本、而沒有把學生當人的制度。
學校聯繫優化與教育改革勢在必行,但無法列入中低收的清寒男大生,只是政府統計數字失真,間接造成悲劇的冰山一角。更根本的是,政府必須誠實面對台灣經濟現況,不是拿著經濟成長率超越他國就沾沾自喜,罔顧中低收入生活。施政不能只看漂亮的經濟數據,更不該自我安慰式的低估貧窮率。王世堅說得好:「真正的進步,不是把貧窮率壓得好看,而是讓每一位需要幫助的國人,都能被政策接住。」
這位大學生墜落的不只是他個人的人生,而是整個社會安全網的破口。晦暗的家庭唯有受到關注,經濟奧援或社福資訊才可能到位。失真的數字無法反映人民真實樣貌,接住民眾生活,請從誠實面對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