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志中特稿) 「2025台中清水走走藝術季」以「潮生共境」(Coexistence with the Tide)為題,誠摯邀請公眾踏上這一場在風與海之間展開的深度旅程。這不僅是一場藝術的展演,更是對全球氣候變遷、濕地保育與永續發展等議題的深刻回應。藝術季展期至2025年11月9日止,以台中港區藝術中心及周邊環境為核心,透過藝術裝置與自然共振,引導民眾重新連結人與土地的共生節奏。
案例分析:藝術如何反映與影響在地生態
「2025台中清水走走藝術季」焦點鎖定在沿海的自然環境變遷歷程,試圖透過藝術創作,對當前全球性的氣候變遷、濕地保育與永續發展等重要議題提出回應與反思。藝術家們以獨特的視角捕捉了清水高美濕地豐富的生態奧秘,將抽象的環境議題具體化為可感知的藝術體驗。
藝術家蔡咅璟的互動式聲音裝置《招潮蟹之春》,模擬了清水濕地代表性生物——弧邊招潮蟹的求偶行為。觀眾們透過音樂訊號「召喚」緩慢擺動的機械蟹螯,作品生動地展現了自然界既脆弱又充滿活力的節奏。這不僅是一件藝術品,更是對濕地生態脆弱性的一種警示,提醒人們關注這些微小生命所面臨的威脅。
新媒體藝術家張晏慈的數位藝術作品《再見黑巧克力》,則巧妙地利用港區藝術中心入館上方的長形甬道,以候鳥遷徙為敘事軸線。作品結合沉浸式音場與長達15公尺的數位投影,帶領觀眾一同穿越風雨,經歷黑嘴鷗艱辛的遷徙旅程,體會生物為生存付出的巨大努力。這件作品深刻揭示了全球氣候變遷對候鳥遷徙路徑的影響,以及生物在環境變遷下為生存所做的掙扎。
深度剖析:藝術與永續發展的對話
沿海的強風與潮間帶地貌啟發了藝術家們。賴英翔的風動裝置《風形之脈》將風能具體化為律動雕塑,象徵再生能源的潛力。林資芬的《流變之景》以海廢編織重現潮間帶姿態,警示海洋污染。鍾瓊儀的《浮生圓境》則以羊毛氈構築氣泡空間,強調人與自然共生。
「2025台中清水走走藝術季」也深植在地,主辦單位廣泛邀請清水學生與民眾參與共創,使藝術成為連結社區與土地的橋樑。作品《秘密洞》由藝術家蔡咅璟與中港高中國中部美術班共同完成,靈感來自弧邊招潮蟹的火山狀巢穴,結合學生錄製的夢境聲音與蟹穴造型。觀眾穿梭其間,彷彿能聽見濕地微小而充滿生命力的私語。而作品《流域地誌》則由藝術家黃英誠主導,採集清水在地泥土,邀請民眾進行泥染創作,透過親手染製的畫布,構築出具有在地色彩和土地溫度的大型創作。這些共創活動不僅提升了在地居民對環境的認同感,也讓藝術成為推動社區參與和環境教育的重要媒介。
結論:從藝術季看見人與自然的未來
「2025台中清水走走藝術季」不僅是一場視覺與聽覺的盛宴,更是一次觸及心靈深處的永續對話。它透過藝術的力量,將氣候變遷、濕地保育等宏大議題,轉化為具體可感的體驗,引導觀眾重新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長期而言,這類型的藝術活動將有助於提升公眾的環境意識,促使更多人投身於永續發展的實踐。如同策展人方希文所言,期望每一位參與者都能在與自然的親密互動中,清晰看見自身與這片土地的深刻連結。這不僅是藝術的價值,更是我們共同面對未來挑戰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