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聞雲報]記者王俊欽/桃園報導

一、桃園閩南文化節深獲好評,建議擴大規模
桃園閩南文化節以「辦桌」形式舉辦,氛圍熱烈,獲得市民廣泛肯定。
但訂桌甚難成功,導致民眾報名踴躍卻一桌難求。
建議文化局:
明年度增加桌數但需限定市民認桌數量,避免一人認購多桌壟斷活動,讓更多市民能親身參與,共同體驗閩南文化魅力。
二、閩南語教材推廣應結合語音學習
本次閩南語教材設計活潑、圖像吸睛,確實能引起學生與家長興趣,值得肯定。
但實際閱讀後發現,即使是台語流利者仍難以順唸,顯示教材在文字與語音對應上仍有改善空間。
建議文化局:

於每頁教材增設 QR Code,連結正確語音示範,協助學習者「邊看邊聽、邊學邊講」(現行設置在書本最後一頁)。
三、藝文場館收入不足,亟需活化再定位
審計部報告指出,桃園市有 40處藝文場館收入不足,顯示現行營運效能偏低。
這些館舍建設完善卻人潮稀少,導致「館有形、卻無人」。
質詢並建議文化局:
針對低效益場館進行 功能再定位?例如轉型為地方文化教育基地或社區創意空間。
推動民間合作機制,與學校、文創品牌、企業或藝文團體合作,引入新資源與人流?
提出具體行動計畫與期程,說明如何「讓館活起來」,使公共投資真正發揮文化效益。
四、總結建議
文化的推動,要「熱鬧」也要「永續」;語言的傳承,要「有趣」也要「學得會」;
藝文館舍的經營,要「存在」更要「活起來」。
期盼文化局在下階段的施政規劃中,能以創新思維與實際作為,讓桃園的閩南、客家、眷村、原民、新住民等特色文化扎根、結果。
這篇文章 于北辰議員提出桃園閩南文化節、閩南語教材推廣與藝文場館再活化 最早出現於 台灣新聞雲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