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傳媒/記者李祖東報導】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今年特別參與今周刊舉辦之「2025自綠生活節」,在臺北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西1館主會場設置「藍海洋 × 綠生活」專區,除邀請李霈瑜(大霈)及「珊瑚特潛聯盟」教練分享友善海洋行動,並設有海洋保育攤位,邀請民眾近距離瞭解「珊瑚特潛聯盟」執行珊瑚礁生態監測成果,還推出「海洋小知識」答題送限量好禮活動,邀請大家把握今日機會到華山走走,不僅能聽講座,還能拿好禮!
海保署說明,珊瑚礁是海洋中無可取代的生物多樣性熱點,隨著全球暖化加劇,海洋熱浪與酸化現象加重,珊瑚礁正面臨嚴峻挑戰。珊瑚白化事件頻繁發生,不僅削弱珊瑚的生長力與復原力,也使賴以為生的魚類與無脊椎動物失去棲地,每一次的珊瑚白化,都是海洋向我們發出的求救訊號。為此,海洋保育署自2024年起串聯全臺潛水業者,組成「珊瑚特潛聯盟」,由各潛店認養在地海域,實地執行珊瑚礁生態監測行動,逐步建立臺灣沿海地區第一手具在地性的長期生態基礎資料。
為讓更多民眾理解海洋保育的重要性,海保署邀請藝人李霈瑜分享自身參與潛水的經驗,並體認到大海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潛水員可藉由參與珊瑚礁監測更瞭解大海,不會潛水的人也能透過拒絕製造剩食、支持在地店家及環保無包裝商店等來保護海洋。海保署下午另邀請學界與潛水界共同對談,海8潛水中心店長李明倫在分享潛水攝影中提到,常捕捉到海洋生物與廢棄物同框的畫面,例如魚類以塑膠碎片當遮蔽、海馬纏繞在魚線上等,希望透過參與海保署的相關保育行動,對海洋保育進一份心力;接著由高雄科技大學鄭有容教授、台灣潛水執行長陳琦恩及海洋途徑潛水店負責人陳恩霆,分別帶來青年行動力與友善海洋潛水的實務案例,透過跨領域的對話與真實故事交流,讓民眾瞭解海洋保育不僅仰賴專業團隊,更需要全民共同參與。
海洋保育署署長陸曉筠表示,海洋與我們日常生活密不可分,例如平常洗衣服產生的微型塑膠纖維,如果沒有妥善處理,最終仍會流向海洋;海保署今年也發布「友善珊瑚及友善海龜指引手冊」,希望大家都能以友善的方式與海洋生物互動,即使在臺北的市中心沒辦法一眼眺望海洋,但依然可以透過今天的活動來守護海洋;期盼藉由本次活動讓大家以輕鬆的方式理解海洋永續理念,並在日常生活中實踐「藍海洋 × 綠生活」的 ACT NOW行動精神,攜手守護這片藍色國土,為下一代留下健康美麗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