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志中特稿) 臺中,這座以深厚文化底蘊著稱的城市,正加速其國際化步伐。2025年10月18日,「第30屆大墩美展」頒獎典禮盛大舉行,標誌著臺中市不僅是藝術家們施展才華的競技場,更是其向世界宣示臺中躍升為「國際藝術文化之都」地位的關鍵時刻。隨著臺中市長盧秀燕親自揭曉五位「大墩獎」得主,這項公辦美展在邁入而立之年後,已然成為亞洲乃至國際藝壇最具指標性的賽事之一,確立了臺中在文化建設上的卓越成就與領導地位。
鉅額投入:打造世界級藝術品牌
臺中市政府對於文化藝術的戰略投入,從「大墩美展」的獎金規模可見一斑。盧市長明確指出,自去年起,「大墩美展」總獎金已大幅提升至新臺幣569萬元,這筆經費穩居國內公辦美展之冠,使其同時具備最高的獎金及最大的徵件規模。這項政策不僅證明了臺中市打造世界級藝術品牌的堅定決心,也為國內外頂尖藝術家提供了極具競爭力的平台,有效提升了臺中在國際藝術舞台上的能見度與影響力。
國際化格局:全球藝術對話的關鍵平台
本屆「大墩美展」的國際參與度,是其權威性與國際化進程的最佳佐證。臺中市文化局長陳佳君說明,本屆「大墩美展」共吸引了來自全球21個國家、總計1,345件作品參賽,其中包括52件國際藝術家的優秀佳作。
這種跨文化的廣泛參與與高水準競技,使「大墩美展」超越了單純的地域性展覽,升格為全球藝術對話的重要平台。透過嚴謹的初、複審兩階段評選,最終精選出182件得獎作品,不僅確保了「大墩美展」的專業性和公正性,也為台灣藝術家提供了與國際思潮接軌的寶貴機會,進一步提升臺中市的國際文化形象。
「大墩獎」殊榮:藝術成就的最高禮讚
在眾多參賽者中,「大墩獎」無疑是藝術家們夢寐以求的最高榮譽。此獎項從11類別的首獎得主中,再經評審團嚴格遴選產生,其稀有性與崇高地位,象徵著藝術界「萬中選一」的最高肯定。
獲得「大墩獎」作品,不僅能由臺中市文化局永久典藏,得主除了原有的新臺幣18萬元首獎獎金外,還可額外獲頒20萬元的典藏獎金。這種實質的鼓勵與尊重,正是激勵藝術家追求卓越的強大動力。永久典藏的意義深遠,它不僅是對藝術家個人成就的最高禮讚,更是對城市文化資產的永恆豐富與傳承。
本屆五位「大墩獎」得主分別為:墨彩類張簡可筠、膠彩類林宇荃、油畫類曲宣(作品〈貧瘠之間-共生〉)、水彩類吳威澔(作品〈夢裡〉),以及雕塑類廖鴻旭(作品〈點石成金〉)。他們的作品集精湛技藝與深邃思考於一身,代表了當代藝術的頂尖水準。
藝術薪傳:資深大師底蘊與新秀活力
本屆「大墩美展」生動體現了藝術薪火相傳的景象。資深藝術家以其穩健深厚的功力,傳承著藝術的積澱;年輕新秀則以具前瞻性的風格,為藝壇注入了令人驚豔的活力。
例如,資深創作者莫昍霖以其大尺幅篆刻作品〈捉雲作龍〉,展現了蒼茫古拙、氣象萬千的篆刻美學,證明了對傳統技藝的堅持與創新如何在時間的洪流中不斷淬煉昇華。工藝類第一名得主施惠閔,繼十餘年前連奪兩屆冠軍後再度回歸,以精湛的竹雕技法創作作品〈金穗倉痕〉,將田園生活的詩意風情刻畫得維妙維肖,呈現出藝術家對材質的駕馭能力和對傳統的繼承與拓展。
與此同時,多位20世代的年輕藝術家憑藉創新思維與成熟技巧脫穎而出:
吳威澔 (23歲):以魔幻寫實的暗色調作品〈夢裡〉,拿下水彩類首獎,描繪人在潛意識中的狀態與活動,展現出超越年齡的技術與新穎創意。
曲宣:油畫類首獎,以大膽的全黑白圖像作品〈貧瘠之間-共生〉,表現枯枝相互穿透、蔓生的堅韌姿態,極具視覺張力與哲學意涵。
廖鴻旭:雕塑類首獎,其作品〈點石成金〉,將開鑿後的黑花崗石塊,透過研磨拋光建構出線條和造型的極致張力,並在碎石上覆蓋金箔,象徵著化不可能為可能的堅毅精神。
這些年輕藝術家透過作品表達了對內心世界、環境及社會的深刻思考,預示著臺灣藝術的未來充滿了無限的可能。
展望未來:持續深化文化之都影響力
「第30屆大墩美展」的圓滿成功,不僅是一場藝術的盛宴,更是臺中市在文化發展道路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從獎金規模的戰略性提升,到國際參與度的持續擴大,以及對世代傳承的全面兼顧,無不彰顯著臺中市打造「文化之都」的堅定決心與卓越成效。
「大墩美展」頒獎典禮現場貴賓雲集,透過精心規劃的藝文表演與交流環節,為台灣藝術家們搭建了更高層次的交流平台,更為這場盛會增添了豐富的人文溫度。
「大墩美展」已為臺中市樹立了藝壇領導地位,然而,藝術的發展需要長期的投入與持續的創新。未來,臺中市的長遠課題將是如何持續深化其國際藝術影響力,在國際舞台上講述更多屬於臺灣的藝術故事。唯有不斷地自我超越與反思,才能確保臺中市的藝術榮光持續閃耀,真正讓其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讓藝術家自由揮灑、民眾願意主動親近美好的國際文化之都。
【大墩美展展覽資訊】
展期: 即日起至2025年11月5日
地點: 臺中市大墩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