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媒體

台灣科研登頂《Science》破解癌症免疫治療瓶頸 中醫大洪明奇院士提出STING激動劑臨床高效解方

(焦點時報/鄒志中報導)    台灣癌症免疫治療又有重大突破!由中國醫藥大學洪明奇院士領銜的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國科會)T-Star攻頂計畫研究團隊,近期發表了一項具劃時代意義的癌症研究成果,成功登上國際頂尖期刊《Science》(科學雜誌)。這項研究精確揭示了人類腫瘤對新型免疫療法藥物——STING激動劑——反應不佳的關鍵分子機制,即普遍存在於人類腫瘤中的MTAP基因缺失。更重要的是,團隊不僅釐清了多項國際臨床試驗失敗的原因,更進一步提出利用已獲FDA核准的藥物DFMO與STING激動劑合併使用的創新解方。此成果不僅彰顯台灣在癌症免疫治療與轉譯醫學研究上的卓越實力,更為全球癌症藥物開發開啟「將冷腫瘤轉化為熱腫瘤」的全新策略方向。

免疫治療的瓶頸與STING激動劑的挑戰

自2018年免疫檢查點阻斷療法(ICB)榮獲諾貝爾獎以來,癌症治療格局已徹底革新。然而,ICB的療效受限於腫瘤類型:「熱腫瘤」對免疫療法反應良好,而缺乏免疫細胞浸潤的「冷腫瘤」則多半無效。如何將難治的冷腫瘤轉化為「熱腫瘤」,成為癌症免疫治療的下一個核心挑戰。

近年來,「STING激動劑」(STING agonists)被視為最具潛力的藥物,因為它能夠激活細胞質核酸感應路徑(Cytosolic Nucleic Acid Sensing),從而在腫瘤微環境中啟動強烈的抗腫瘤免疫反應。全球已有超過三十家生技與製藥公司投入「STING激動劑」的研發,預估相關市場年產值可達28億美元以上。

然而,儘管「STING激動劑」藥物在動物腫瘤模型中表現出令人鼓舞的療效,至少已有三項針對人類的臨床試驗相繼宣告失敗。主要原因在於人類腫瘤對STING激動劑的反應率遠低於預期。探究造成動物模型與人類腫瘤反應差異的分子機制,已成為制約癌症免疫治療發展的重大難題。

MTAP缺失:揭開臨床失敗的關鍵機制

由世界級癌症基因科學家洪明奇院士領導的T-Star研究團隊,專注於解析這一關鍵挑戰。洪院士整合了來自中央研究院、台灣大學等10個頂尖癌症學研機構(Taiwan Cancer Dream Team, TCDT)的研發能量。

在本次發表於《Science》的研究中(論文名稱:MTAP deficiency confers resistance to cytosolic nucleic acid sensing and STING agonists*),團隊成功鎖定核心障礙:

MTAP基因缺失是導致人類腫瘤對「STING激動劑」產生抗性的主要原因。MTAP基因缺失在多種人類癌症中極為常見(例如胰腺癌、肺癌、膠質母細胞瘤等),但在實驗室常用的動物模型中則較為罕見。這項發現完美解釋了為何藥物在動物模型中有效,卻在人體臨床試驗中受挫。

轉譯醫學的重大突破:提出高效聯合治療解方

研究團隊的貢獻不僅止於機制解析,更提出了一個具備高度臨床可行性的解決方案:

團隊發現,一種已獲美國FDA核准用於其他適應症的藥物 DFMO(difluoromethylornithine),能夠有效克服MTAP缺失所導致的低反應性。

當DFMO與「STING激動劑」合併使用時,可以顯著逆轉腫瘤對免疫療法的抗性,大幅提升STING激動劑的抗腫瘤效果。這項策略利用現有的核准藥物,加速了臨床轉譯的進程,為未來將「STING激動劑」推向成功應用奠定了重要基礎。

台灣科研能量的國際展現與未來展望

本次研究以創新技術揭示了「STING激動劑」在人體臨床中受限的分子機制,不僅是對癌症免疫學理解的重大進展,也為克服「冷腫瘤」挑戰、推動藥物開發開啟了全新篇章,對臨床應用與產業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此項研究由洪明奇院士帶領T-Star團隊完成,主要研究成員包括許榮茂助理教授、陳崇宇博士後研究員及鄭維中教授,並與國際合作夥伴劉春曉助理教授協同合作。

這項「STING激動劑」研究成果充分體現台灣科研團隊在癌症分子機制解析、免疫治療與轉譯醫學領域的強大實力。台灣在地科研團隊能解決國際醫藥界面臨的重大臨床瓶頸,再次象徵台灣在全球生醫研究版圖中的競爭力與重要貢獻。

《Science》期刊論文網址: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l4089

What's your rea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