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台灣首次合法加熱菸在超商通路上架販售,引發社會高度關注。然而,上市首日即爆出標示違規風波,衛生福利部迅速採取行動,要求違規產品全面下架並展開稽查。
國民健康署表示,目前共有2家業者、14個加熱菸品項及4款組合元件通過健康風險評估審查。但在上市後的稽查中發現,8個品項的菸品容器均未標示尼古丁含量,違反《菸品尼古丁焦油含量檢測及容器標示辦法》第8條規定。
衛福部長石崇良強調,加熱菸品屬指定菸品,必須遵守《菸害防制法》的相關規定。違規業者可能面臨最高2500萬元的罰鍰。此外,任何形式的菸品促銷或廣告也將受到嚴格限制,包括採訪報導、折扣銷售、散裝販售等。
國健署坦承,目前針對各式菸品,法規並未訂定「包裝事前審查」程序。這一說法與衛福部長先前的說法存在差異,引發外界對審查機制的質疑。國健署表示,健康風險評估時有要求業者提供尼古丁含量等數據,並提醒業者上市標示須符合相關法規,但實際查核是在產品上市後進行。
此事件引發拒菸團體的強烈反應。台灣拒菸聯盟與國教行動聯盟譴責菸草公司「挑戰政府公權力」,呼籲政府嚴格執法,展現管制不容妥協的決心。董氏基金會菸害防制中心主任林清麗強調,若連第一家業者違規都無法貫徹執行力,嚴格管制加熱菸將形同具文。
為防止違法菸品再次流入市面,拒菸團體提出三大呼籲:一、嚴懲違法業者;二、全面下架違規產品;三、加強稽查力度。同時,他們也呼籲媒體、KOL和平台業者應自律守法,避免成為菸商行銷的工具。
國健署表示,將與各縣市衛生局持續針對實體通路、校園周邊及網路平台加強稽查,並定期公布電子煙及加熱菸查處成果。民眾若發現疑似違規情況,可向當地衛生局檢舉或撥打免付費專線0800-531531通報。
此事件引發社會各界對加熱菸管理機制的關注和討論。政府部門面臨如何在開放新型菸品與嚴格管制之間取得平衡的挑戰。未來是否會修法補足審查流程,以及如何有效防止類似事件再次發生,將是各界持續關注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