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許多民眾而言,小吃店是日常三餐的便利選擇。然而,針對正在控糖的族群,營養師李婉萍提醒,中式麵店常見的餛飩麵與羹麵,其實是「雙重碳水炸彈」,容易讓血糖快速飆升。
李婉萍指出,台灣最常見的中式麵店、小吃攤,很容易不小心就點到「碳水炸彈」,血糖立刻飆高。常見的外食「地雷」包含乾麵、麻醬麵、各式羹湯,以及黑輪、豬血糕、油豆腐、炸物等小菜,這些看似普通,實際上都是「血糖的隱藏殺手」。
她解釋,餛飩麵其實就是將多顆餛飩與麵條組合,光是1顆餛飩熱量就要60卡,再加上麵條,2種碳水化合物的組合真的是熱量爆表。至於羹麵由於會加入太白粉(木薯或地瓜)調製,不僅澱粉含量高,且還會包裹油脂,若正在控糖的人真的要注意避免。
針對小菜選擇,李婉萍提醒,黑輪、竹輪、甜不辣、豬血糕等都是澱粉類加工品,若已經有食用主食,就要注意避免過量攝取。另外台灣人愛吃的豬皮、腿庫肉、白切三層肉等都含有豐富油脂,長期過量攝取可能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為了幫助糖尿病患者或控糖族群在外用餐,李婉萍提出三大控糖原則:
主食應優先選擇湯麵,因油脂相對較少、份量也較容易控制。
小菜部分,建議挑選燙青菜、海帶、豆乾與滷蛋等,能補充膳食纖維與蛋白質。
湯品選擇上,以青菜豆腐湯或蛋花湯為佳,並避免羹湯、丸子等加工食品。
她也列出五組建議搭配,例如:
湯意麵、里肌肉或嘴邊肉、滷海帶。
陽春湯麵、滷蛋或豆乾、涼拌小黃瓜。
雞肉飯(小)、里肌肉或嘴邊肉、青菜豆腐湯。
餛飩湯、涼拌乾絲、燙青菜。
水餃8至10粒、青菜蛋花湯。
李婉萍強調,這些菜單兼顧飽足感、營養與血糖控制,讓民眾不必再依賴地瓜與水煮蛋過生活。糖尿病患者也不必為了控制飲食而放棄外食樂趣,只要掌握正確原則,就能吃得安心又均衡。她表示,「麵店安心菜單這樣吃,不但有飽足感,還能兼顧血糖與營養,終於不用每天只靠地瓜及水煮蛋過日子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