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燕子口地區於10月17日清晨發生大規模岩崩,形成一個堰塞湖,造成中橫公路台8線天祥至太魯閣路段中斷已達五天。根據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最新監測數據顯示,堰塞湖壩高約40公尺,水位高程266.58公尺,湖水面積為11.1公頃,蓄水量已增至195萬噸,距離壩頂溢流僅剩約2.94公尺。
新城警分局表示,近期有不少外籍及國內遊客因聽聞堰塞湖情形,駐足在太魯閣閣口觀望立霧溪狀況,警方為避免發生危險,除派員加強巡視外,也由通曉外語的員警以英文向外籍遊客說明堰塞湖潛在風險,提醒切勿逗留或擅闖管制區域,應儘速離開現場,以防堰塞湖突發變化或落石坍方導致意外。
而為了有效監控堰塞湖狀況,成功大學防災研究中心已協助完成湖區水位計架設,並開發監控面板系統。該系統整合了中央氣象署雨量站、水位觀測站以及公路局東分局的CCTV即時影像,可全面掌握降雨情形、水位變化及現場實況,大幅提升監測及警戒效率。
鑑於堰塞湖的潛在危險,當局採取了多項應對措施。首先,東區養護工程分局持續封閉中橫公路台8線天祥至太魯閣路段,實施嚴格的交通管制。其次,花蓮新城警分局加強了太魯閣閣口管制點的巡視,對逗留民眾進行勸導與驅離,以確保遊客及居民的人身安全。
針對堰塞湖的處理策略,農業部在中央應變會議中提出了分階段降挖壩體的方案。第一階段計劃先降挖上層壩體約五到十公尺,讓水流自然沖刷壩體以達到天然降壩效果。中央前進協調所總協調官季連成表示,若能將壩體降挖至比公路低的位置,不僅可以讓湖水順利排出,也能恢復中橫公路的通行。
然而,降挖工程面臨諸多挑戰。林保署花蓮分署長黃群策指出,作業環境相當惡劣,邊坡持續發生落石,且周邊缺乏機具迴轉空間和逃生路線。為確保施工人員安全,當局計劃在附近搭建作業平台,並分階段進行降挖工作。
雖然目前無法確切預估完成降挖的時間,但相關單位承諾將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全力趕工。專家評估,即使湖水從降挖的溢流口傾瀉而出,由於壩體主要由大理石構成,結構相對穩固,下游河床抬升可能不會對河岸兩旁聚落造成重大損失。
儘管如此,當局仍呼籲民眾務必遵守封閉管制指示,切勿貿然進入危險區域或逗留觀望。相關單位將持續發布緊急通報、紅色警戒細胞廣播簡訊及新聞稿,提醒各界保持警惕。在堰塞湖危機尚未解除之前,安全始終是首要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