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媒體

中醫大附醫完成首例阿茲海默症新藥施打 邁入精準醫療新時代


▲中醫大附醫失智醫療中心副主任盧韻如醫師(左)於診間為陳女士(右)進行病情評估,協助病人找到最適合的治療方案。(圖/中醫大附醫提供)

【亞太新聞網/記者蕭任峰/台中報導】

隨著臺灣即將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失智人口快速攀升。據衛福部統計,2024年65歲以上失智人口約達35萬人,其中七成以上為阿茲海默症患者。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於昨(21)日完成院內首例阿茲海默症新藥「欣智樂」(Donanemab)施打,象徵失智症治療從「治標」正式邁向「治本」,也開啟國內精準醫療新里程碑。

首位接受治療的80歲陳女士,近年出現記憶力衰退與幻覺、幻聽等症狀,經失智醫療中心團隊進行認知功能測驗、ApoE基因檢測及Amyloid PET檢查後,確診為輕度阿茲海默症,符合用藥條件。在與失智醫療中心副主任盧韻如醫師充分討論後,於昨日上午完成首劑施打。

盧韻如醫師指出,傳統藥物如乙醯膽鹼酶抑制劑或NMDA受體拮抗劑僅能延緩症狀,無法阻止病程惡化;「欣智樂」則屬β類澱粉蛋白單株抗體,可清除腦中已沉積的β類澱粉蛋白斑塊,並抑制新斑塊生成,直接針對病理根源發揮作用。「對病人而言,延緩的不只是病程,而是能多留住與家人共度的每一刻。」

她進一步說明,「欣智樂」為美國FDA與台灣衛福部核准的疾病修飾型治療藥物(Disease-modifying therapy, DMT),臨床證實可使病程惡化速度減緩約35%,為患者爭取更多清晰記憶與自理生活的時間。


▲盧韻如醫師(左)為陳女士進行動作與認知功能測試,評估記憶、專注及執行能力,確認符合阿茲海默症新藥治療條件。(圖/中醫大附醫提供)

中醫大附醫在新藥治療上採取嚴謹的安全流程。病人須先透過Amyloid PET或腦脊髓液檢測確認β類澱粉蛋白堆積,再以MRI排除其他腦部病變。治療過程中醫師將定期追蹤影像及神經學評估,以監測潛在副作用,如輕微腦水腫或微小出血(ARIA),並於第2、3、4、7次施打前安排MRI檢查,確保療程安全。

為提供更完整的照護,中醫大附醫於2025年8月成立「失智醫療中心」,以早期診斷與精準治療為核心,整合神經科、精神科、復健科、家醫科及AI大數據團隊,打造一站式服務,涵蓋臨床診斷、生物標記檢測、心理評估、正子攝影至新藥治療。

未來,醫院將持續引進外泌體治療、rTMS重複經顱磁刺激等創新技術,並結合人工智慧與生物標記研究,推動失智症的早期診斷與精準醫療。中醫大附醫強調,期盼藉由跨領域合作,為阿茲海默症患者與家屬帶來「記憶不再流失」的新希望。

What's your rea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