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傳媒/記者李祖東報導】
密克羅尼西亞航海協會Grand Master Navigator Sesario Sewralur今(23)日上午,在國立中山大學謝百淇教授、國立臺灣海洋大學陳建文副教授、國家級帆船教練謝俊義先生及「島嶼DNA:星羅引航探尋南島連結與永續路徑」計畫團隊成員陪同下,拜會海洋委員會,由科技文教處林麗英處長主持接見,雙方就傳統航海知識復振、南島文化教育推廣及國際合作,進行深度交流對談。
傳承星辰與海浪的智慧,延續南島文化記憶
海委會林麗英處長致詞中表示,海洋、島嶼與舟船交織出南島語族的共同記憶。臺灣是南島文化的重要發源地,南島語族的血脈在這片土地上延展,透過萬島同心的海洋,讓臺灣與世界連結,與南島的兄弟姐妹緊密相繫。
自113年起,海洋委員會啟動以「船」為核心、以「文化」為動力的「復振航海文化力」計畫,結合地方政府、博物館所、學校及民間團體,推動海洋文化的保存、傳承與創新,讓航海不僅是技術的延續,更是文化與教育的橋樑。
林麗英處長另表示,海洋委員會長期致力於推廣海洋文化的教育與實踐,從淡水的舢舨船、八斗子的罾子船,到阿美族的竹筏帆船與蘭嶼朗島部落的十人大舟,每一次下水典禮都是海洋文化薪傳的重要里程碑。
管碧玲主任委員爭取預算推動四年期「復振航海文化力」計畫
海洋委員會管碧玲主任委員為推動海洋文化保存、傳承及發揚,爭取四年期「復振航海文化力」中長程計畫,首年經費新臺幣2,400萬元,第二年起提升至4,800萬元,明年續以4,800萬元推動。此計畫三大主軸包括「用海智慧知識保存、傳承及發揚」、「造舟技藝傳承及交流」與「海洋藝術文化創作及扎根」。透過系統性的推廣架構,期望讓海洋文化更深入日常生活。
海洋無國界、文化永傳—從帛琉航向臺灣
今年帛琉傳統雙體帆船「無私分享號(Alingano Maisu)」,在 Grand Master Navigator Sesario Sewralur 的領航下,歷時20天橫越太平洋1,340浬,自帛琉航抵臺灣,象徵「知識自由分享」的精神,也延續Sesario Sewralur航海大師父親,密克羅尼西亞薩塔瓦爾島傳統航海大師 Pius “Mau” Piailug 的志業。這趟航程不僅見證了太平洋航海知識的跨世代傳承,更讓臺灣與帛琉在文化上建立深厚的南島連結。
太平洋航海大師以星象及海洋生物導航 串聯島國青年共同守護海洋文化環境
帛琉航海大師 Sesario Sewralur 致詞指出,海洋是連結人與文化的共同語言,象徵著共享的根源與精神。他回顧2023年首次來臺時,深刻感受到臺灣與太平洋島國在文化、工藝與海洋信仰上的相似性,強調「獨木舟是文化、是身分、也是傳統」,當人們踏上同一艘獨木舟時,不分國籍與族群,都是一家人。他表示,航海不僅仰賴星象,也需觀察鳥類等海洋生物,呼籲保護海洋生態,因海洋動物是航海者的重要導航訊號。他同時宣布將於明年啟動為期兩年的航海計畫,從帛琉啟航,航經臺灣、日本、密克羅尼西亞,最終抵達夏威夷,期望透過跨國航行與傳統航海,培育青年以閱讀自然訊息的方式導航,認識自身文化根源,並深化太平洋地區的文化交流與永續發展。
航向教育新航道:星空航海課程與海上教室
會中由中山大學謝百淇教授與國立臺灣海洋陳建文副教授介紹教育部《島嶼DNA:星羅引航探尋南島連結與永續路徑》計畫,海委會也說明「復振航海文化力」相關推動成果。
《島嶼DNA:星羅引航探尋南島連結與永續路徑》計畫團隊希望集結跨部會資源,延伸發展初階、進階和高階課程,系統性的建構南島文化與傳統航海教育的內容,培育傳統航海人才與教育師資。未來更期待在南臺灣(以高雄為中心)建立航海教育基地,串聯學校與社區,形成傳統航海學習生態系統。
「深化南島航海文化鏈結 打造臺灣海洋文化新樞紐」
海洋不僅孕育萬物生命,更串連文化與人心,透過海洋與文化的對話,跨越語言與國界,以海洋為語言、以舟船為橋梁,海洋委員會將持續推動「復振航海文化力」計畫,深化國際航海文化網絡,強化臺灣作為南島海洋文化交流樞紐,並以海洋文化為基石,推動文化、教育、環境與國際合作的共榮願景,迎向多元、包容、永續的蔚藍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