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傳媒|記者責任編輯/綜合外電報導
中國半導體產業傳出突圍訊號,根據《DigiTimes》報導,中國最大記憶體製造商長鑫存儲(CXMT)已成功向中國科技巨頭華為提供HBM3高頻寬記憶體樣品,代表中國在AI晶片核心瓶頸、也就是在高頻寬記憶體(HBM)領域有望出現實質進展,並為後續大規模量產鋪路。
科技媒體《Wccftech》報導分析,過去數年,中國在高階HBM供應鏈面臨嚴重瓶頸,導致華為、寒武紀等中國AI晶片廠難以擴大算力布局;加上美國對先進記憶體與製程設備實施出口限制,中國長期仰賴管制實施前的庫存貨源。如今,長鑫成功研發並交付HBM3樣品,被視為中國記憶體產業「自主化」的重要里程碑。
分析師指出,長鑫在技術上仍落後全球領先的韓廠SK海力士(SK hynix)與三星(Samsung)至少三至四年,但其進度代表中國在DRAM與AI算力領域取得結構性突破,對國際記憶體市場格局恐產生潛在衝擊。
報導提及,長鑫目前在中國合肥等地的DRAM月產能已穩步提升,預估今年可達23萬至28萬片晶圓,為量產HBM奠定關鍵基礎;除HBM外,該公司也已啟動DDR5模組量產,良率達八成,進一步鞏固其在消費型記憶體市場的地位。
長鑫預計將於2026年第一季啟動IPO(首次公開募股),藉此籌措資金擴充HBM與高階DRAM產能。據悉,公司計畫於2027年量產HBM3E,屆時全球HBM主流將邁入HBM4世代,顯示中國力拚追趕的決心。
業界預估,隨AI伺服器需求爆發,全球HBM價格2025年可能上漲逾10%,而中國若能實現在地供應,將有助降低對韓、美、日等國的技術依賴,亦符合中國政府「半導體自主可控」戰略。
專家認為,雖然中國HBM技術仍受限於製程精度與堆疊封裝能力,但長鑫傳言進度如屬實,象徵中國AI產業鏈正逐步擺脫「缺芯」困境;未來若能與華為、寒武紀等AI晶片廠形成垂直整合,將有望重返全球高階記憶體競爭版圖。



















